唐于光,又名唐炗(炗为光的古体字),字子晋,号匹士,1626年生,常州城区人。明代文学家、抗倭英雄唐顺之的五世孙,唐宇昭之子。其故居位于天宁区青果巷中段北侧的“唐氏八宅”之一的贞和堂、八桂堂,西与易书堂相连,东邻雪洞巷,南近周有光旧居。清康熙元年(1662),其父唐宇昭邀两位年轻的书画家恽寿平和常熟人王石谷在青果巷四并堂后的半园义结金兰。他们常在半园相聚,题诗作画,临摹古字画和写生,时比恽寿平长7岁的唐于光也参与艺事。共同研讨北宋画家徐崇嗣“没骨法”而有所创新,共同开创了“常州画派”,其画艺与恽寿平齐名。恽、唐花卉写生,多空灵之感,是徐崇嗣没骨法的继承者,世称“恽派”,对后世影响甚大。作为常州画派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恽寿平和唐于光,同时擅长山水和花鸟。到了清初,常州花卉画已达高峰,而其中唐于光以擅长画荷花,被誉为“唐荷花”,而恽寿平因擅长画牡丹,则被誉为“恽牡丹”。唐于光工花卉,最下功夫的是荷花,连恽寿平都十分佩服他的画艺:“吾友唐子匹士,与予皆研思山水,匹士于蒲塘菡萏,游鱼萍影,尤得神趣。此图成,呼予游赏,因借悬榻上,若身在西湖香雾中,濯魄冰壶,遂忘炎暑之灼体也。其经营花叶,布置根茎,直以造化为师,非时史碌碌、抹绿涂红者,所能窥见。” 清康熙十年(1671),王石谷四十岁生日,唐于光特画最擅长的《红莲图》作寿。应王石谷之嘱,恽寿平在画上题诗跋七绝一首:“没骨图成敌化工,药房荷盖尽含风;当时画花徐崇嗣,今日江南唐长公(指唐于光,因他是家中长子,故称‘长公’或‘长君’)。”恽寿平赞颂他的画艺,竞比作北宋大画家徐崇嗣,可见恽寿平对其的推重。接着恽寿平又作长跋言 :“余与唐匹士(于光之号)研思写生,每论黄筌过于工丽,赵昌未脱刻画,徐熙无径辄可得,殆难取则。惟当精求没骨、酌论古今、参之造化,以为损益。匹士工画莲,余杂拈卉草,一本斯旨,观此图可知予两人崇尚,庶几有合于先匠也,取证石老,幸指以绳墨。”从中可体会到恽寿平和唐于光是如何共同刻苦钻研、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徐崇嗣没骨写生花卉画法。客观地评论,出身书画世家、与恽寿平共同“研思”、“崇尚”的唐于光,对“常州画派”的创立起了重要作用。现代著名书画鉴赏家徐邦达也评价唐于光“善画荷”,且指出唐于光的荷花见三种:一、连屏、花间有白鹭成群;二、祝石谷四十寿轴,上有王烟客、湘碧、南田诗题、设色画花叶艳冶,不在恽氏之下,均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三、《墨花》一轴,在上海博物馆。唐于光画荷花造诣很深,水平很高,然不以卖画为生,画了荷花大多收藏起来,自我欣赏或送亲友,所以传世较少。唐于光病逝于1690年。(文/包立本 邵玉健)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