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仲则生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正月初四,号称“清代第一诗人”。父亲在他四岁那年去世了,由母亲屠氏督促其读书。七岁那年,其随以岁贡生官高淳县学训导的祖父黄大乐,自高淳返回常州,居住白云溪上。他是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后裔,天资聪颖,少时刻苦力学,尽发家藏尘封之古今诗集而读,并勤奋习诗,年幼时就显露诗才。九岁时,在江阴应试,吟出“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的好诗句,得到众人好评。十六岁参加郡县童子试,超越同考三千莘莘学子而获得头名。十九岁进龙城书院深造,由于才学出众,深受主讲老师名士邵齐焘的赏识。 黄仲则恪守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准则,自老师邵齐焘去世后,他以游历而求学:“由武林而四明,观海;溯钱塘,登黄山;复径豫章,汎湘水,登衡岳,观日出,浮洞庭,由大江以归。是游凡三年,积诗若干首。” 在封建社会,黄仲则既家贫无资,又无政坛靠山,只能在科举方面找寻出路。他先后五次参加江南乡试,都名落孙山。接着,黄仲则又三次应顺天乡试,也没有如愿。真是“才高无贵仕”,可悲! 由于黄仲则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不平之鸣在胸中奔腾。故此在《都门秋思》写出“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的诗句,倾诉寒士的悲惨遭遇。 当时的陕西巡抚毕沅是位著名学者,他读了《都门秋思》后,立刻致信黄仲则,谓:价值千金,先寄五百,并邀其西游。又“谓仲则如闲云野鹤”、“仲则天才也”。 黄仲则在七律《杂感》中,对自己诗词的评价为:“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更有甚者:“请将诗卷掷江水,定不与江东向流。”“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抒发了他生活悲苦的真情实感。 黄仲则早年奔走四方,以谋生计。“家益贫,出为负米游。”左辅在《黄县丞状》中说:“景仁无兄弟,母老家贫,居无所赖,将游四方觅升斗为养耳。”他的同乡同窗洪亮吉描述他:“年甫壮岁,踪迹所至,九州历其八,五岳登其一,望其三。”游历之余,必发为诗。 黄仲则在二十二岁时游湖北武昌登黄鹤楼,用唐代崔颢千古绝唱《黄鹤楼诗》的韵写下一首《黄鹤楼诗》: 昔读司勋好题句,十年清梦绕兹楼。 到日仙人俱寂寂,坐来云我共悠悠。 西风一雁水边郭,落日数帆烟外舟。 欲把登临倚长笛,滔滔江汉不胜愁。 清代许多著名学者评说此诗时,有的拍案叫绝,有的认为“天下不可及矣”!也有的称黄仲则的诗,“如仙人张乐,音外有音;名将用兵,法外有法”。 十三年后,黄仲则客死于山西解州,他的好友洪亮吉为他千里奔丧,扶棺归里,途经汉阳渡江时,洪亮吉重登黄鹤楼,看到亡友黄仲则的《黄鹤楼诗》依然在壁间,甚为伤感。立即提笔撰写《再偕友人登黄鹤楼》诗,对黄仲则表达了深切的怀念和哀思。诗云:“却望洞庭西洒泪,素交诗句十年余。” 黄仲则仕途困顿,浙江、湖南、安徽、陕西、山东、北京等地的官署曾先后招其入幕府。后来,虽步入仕途,仅任主簿、县丞等小吏。由于生活无着,他常痛饮狂歌,以抒心怀。其《癸巳除夕偶成》诗云: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 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 在万家欢腾的除夕之夜,诗人因身世飘零而感慨万端,他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不堪回首的过去,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仕途上的升沉得失。 黄仲则的诗,所以在清代诗坛享有声誉,主要是他自幼刻苦好学,能沉酣于经籍,能融汇于子史,能采纳各家之长。更由于他为生活所迫,流浪四方,故对民生疾苦、山川人物感受倍深。 晚年,黄仲则为债主所迫,抱病逾太行,出雁门,欲再游陕西,终因贫病交困,在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四月廿五日死于解州,年仅三十五岁!正是英年早逝,才高命短,不胜惋惜!故瞿秋白诗有“吾乡黄仲则,风雪一家寒”句。 他一生创作诗词二千余首,诗学李白,但诗作抒发穷愁凄寂、愤世嫉俗之音。凡读过黄仲则诗词的人,无不为之折服。许多佳句,百读而不厌。当时的侍读学士翁方纲说他的诗“试摘一二语,可通风云而泣鬼神”。“仲则天性高旷,而其读书心眼,穿穴古人,一归于正定不佻,故其为诗,能诣前人所未造之地,凄厉奇矫,不主故常。”清代的《诗人徵略》评述黄仲则的诗:“时而金钟大镛,时而哀丝豪竹,时而龙吟虎啸,时而雁唳猿啼。……自古一代无几人,近求之,百余年以来,其惟黄仲则乎!”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