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法勤工俭学结识周恩来 据地方志书及宗谱资料载,沈沛霖,又名“清尘”,号涤庵,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于武进县循理乡小新桥西之沈家塘。 他自幼聪慧,读书勤奋,16岁时以甲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武进县立师范学校本科。入学后,他因各科学习成绩均名列前茅,被乡人誉为“文杰”。 沈沛霖1926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国民革命军师政治部秘书、宣传科科长、中央军校教官、第三战干团政治部副主任、国民党社会部救济司司长、南京市社会救济局局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任上海法商学院教授、浙江省轻工业厅工程师、浙江大学外语教研室和经济管理教研室教授。1980年,他当选为浙江省政协委员。 沈沛霖在武进师范读一年级时,国家的局势风云变幻,北京学界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此时的沈沛霖博览群书,思想进步。他对武进名人吴稚晖等创导的青年学子留法勤工俭学之举,既心动又心仪。于是,在乡董资助下,他1919年冬随学校数位师友,离开常州远赴河北高阳留法工艺学校补习法文。次年的11月7日,一行乘法国游轮“波尔多斯”号从上海出发抵达法国,12月13日来到巴黎。同年,他参加江苏旅法勤工俭学会,任副书记。 1923年初,沈沛霖在法国高兴地结识了周恩来,并由周恩来等介绍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他积极参加爱国青年组织的“内除国贼外抗强权”、“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等革命活动。期间,他还与徐悲鸿、潘玉良、张道藩等留法习艺的青年学子交往,还因资助徐悲鸿得其《延陵季子图》画相赠。 1926至1927年,沈沛霖积极参加大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活动,他在萧劲光所部任政治部秘书,还与恽代英时常往来。沈沛霖1926年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7年12月中旬广州起义失败,政治部被解散。沈沛霖被捕,但他以另名“沈清尘”和小学教员身份应对审讯,被关押三周后他被判“交保后即刻驱逐出境”。次年1月,沈沛霖到了上海。其时的上海,中共党组织已遭受严重破坏,他未能与党组织接上关系。 “希望回过头来遵循着光明的大道” 沈沛霖无法与党组织恢复联络,满心彷徨焦急,却万般无奈。经多方面与友人和老同志联系,他总算谋得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职,讲授世界政治经济概况和帝国主义侵略史课程,有时还任教数学、物理、工程力学等课程。1930年,由他修订的讲稿编印问世,并在当时的《党军日报》连载。沈沛霖这一时期著述颇丰。1935年,他在军校的《黄埔月刊》上连载的《中国兵制之史的分析》,由南京正风书局出版。1937年,他编著的教本《中国法制史》付梓问世。 “七七”事变后,沈沛霖所在的军校西迁庐山牯岭。1938年2月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成立。3月,沈沛霖调任由陈诚、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的下属机构第二处一科任上校科长。他还常到八路军十八集团军驻武汉办事处拜访周恩来、叶剑英等。1941年冬,沈沛霖被控“包庇共党,危害党国”记大过处分,次年他被迫请辞离武赴渝。 没有能够恢复与党组织联系的沈沛霖,抗战期间像是无根的浮萍。1946年9月16日,沈沛霖带着妻儿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常州,并赶上了父亲沈伯康的70寿诞。三代同堂,一家人百感交集。 1947年10月,他至南京担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干事和计划委员会七委员之一。1948年12月,应南京市市长藤杰之邀,他任南京市政府社会救济局局长,主管难民救济实务。 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后,沈沛霖欢欣鼓舞。1949年6月14日,他写信给周总理,祝贺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他还写信给旧友萧劲光,信中表示:“我希望回过头来遵循着光明的大道,重新学习,重新努力……”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