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文学即是人学

时间:2012-10-19 11:26来源:未知 作者:姜宏强
——访文化老人、著名文艺理论家钱谷融教授

钱谷融先生和家乡媒体朋友畅谈文学人生。

 

      去上海拜访钱谷融先生,是中秋节前的两天。这一天,也正是钱先生的生日。长风公园附近这个不大的新村里,幽幽的桂香,隐隐漂浮在静谧沉稳的时光里。

  看见来自家乡的媒体人,93岁的钱老格外高兴。午后的秋阳透进窗来,且柔且爽,老人脸上布满人性的光芒。作为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钱谷融曾因“文学就是人学”的论断而声震文化界。要知道,在那个“舆论一律”的特殊年代,“鲜明的阶级性”可是文学判断的唯一选项。

  采访期间,恰逢钱老弟子、目前蜚声国内文艺批评界的杨扬教授来探望先生。杨先生告诉记者,“刘再复至今都认为‘文学是人学’,这是一个不朽的命题。”

  想起母亲话语,泪水仍会沾湿稿纸

  1918年9月28日,钱谷融出生在常州南郊的南夏墅镇老二房村。也正是在这一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

  父亲钱镜海曾经是位私塾先生。钱谷融6岁的时候,被父亲送进朋友的私塾,是年下半年,钱谷融进入了西式的“小学堂”。“小学的老师常常在我母亲面前夸我。”钱谷融至今还记得母亲为他骄傲的眼神。

  那时候,钱谷融很喜欢看书,“当时我大约正读小学四年级或五年级,看《三国演义》,自然多半只是似懂非懂。但故事情节是看得懂的,而且很有兴趣。尤其对诸葛亮非常仰慕。”在小学里读了六年,钱谷融一向是班上成绩比较好的一位。1932年下半年,钱谷融升入私立潜化初级中学。在“12·9运动”爆发的1935年夏,钱谷融初中毕业,进入无锡师范读高中。

  高中阶段的钱谷融,开始读翻译小说,“那些书使我大开眼界,在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新的天地,我结识了许多与旧小说中完全不同的人物。”他们的思想爱好,他们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和风尚习俗,与钱谷融一向所熟悉和知道的完全两样。特别是屠格涅夫的《罗亭》、《贵族之家》等,引起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在我心头激发起对青春、对未来的朦胧的憧憬和充满诗意的幻想。“这时,我已经开始深深地迷上了文学,迷上了这绚丽多彩、充满魅力的文学。”

  1938年冬,日军占领上海,常州岌岌可危。为了不在入侵者铁蹄下当亡国奴,钱谷融决定与几个同乡师友一起出走。“我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宠爱和庇护下,如今要离他们远行,心头真是悲痛欲绝。”临别时,父亲拿出他好不容易筹措到的两块银元,手颤颤地交给他:“一切你自己当心吧!”母亲则泣不成声地说,“你走吧,不要想我们,我们也不想你。”

  “怪的是战争不好,破坏了我们的家园。”钱谷融说,“我听了母亲这话,简直心如刀割,在满面泪痕中匆匆离开了他们。”此后,他只要一想到母亲在临别的无可奈何中说的那两句话,总会禁不住失声痛哭。在他成为八十老翁时,写《我的母亲》那篇文章,“想起那两句话,还是泪如雨注,把笔下的稿纸都沾湿了。”

  让钱谷融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在一路流亡一路求学的途中,遇到了两位高中同学:同为金坛人的钱骥和汤定元。前者后来成为“两弹一星元勋”,后者则成为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共同的家国命运,危难时的相互关照,使他们成为终生挚友。

  一篇“文学是人学”,引起轩然大波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倡文学、科学研究的思考自由、辩论自由、创作和批评自由。

  1957年初,华东师范大学筹备召开一个大型科学讨论会,校方号召大家写论文,以展示华师大的学术实力。经不住学校的一再动员,一直疏于动笔的钱谷融一挥而就,写出那篇著名的《论“文学是人学”》的文章。

  “那时,‘双百方针’刚宣布不久,我受到了鼓舞。还由于受到当时活跃的学术空气的推动,各级领导又一再号召和动员。我一向只知道教书,不大写文章,有了领导的号召,我才写了那篇文章。我那时也不懂得什么顾虑,只求能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出来就是了。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