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中国的摩根”、民国时期著名银行家陈光甫说,他生平最佩服的实业家是张謇、范旭东、卢作孚和刘国钧。抗日战争前,社会学家吴景超到无锡、上海、常州等地参观了30多个企业,和许多企业家就中国的工业化问题做了多次讨论后,写了一篇长文《中国工业化问题的检讨》,文中一再赞许常州的大成纺织染公司,这家企业就是刘国钧一手创办、发展起来的。 刘国钧(1887-1978),名金生,字国钧,号丽川,中国现代杰出的实业家、著名的爱国民族工商业者,被誉为“中国纺织大王”,生前曾任江苏省副省长。 刘国钧出生于江苏靖江,发迹在江苏常州。幼年因家境贫寒,11岁进私塾,读书半年被迫辍学,13岁到槽坊做苦工。1901年,刘国钧随同邻居到常州西门外奔牛镇刘吉升京货店学徒。 1908年,刘国钧与同乡鞠秀成亲,决心自己开一家京货店。当时还是清朝,男人脑后拖着一根长辫子。刘国钧注意到,江南人总喜欢用五彩的辫须扎辫子,他灵机一动,便买了丝线回家,让母亲和妻子编织成扎辫子的须带,由他带到奔牛镇去卖。这项生意本小利大,一年下来,刘国钧净赚200银元。与此同时,他替元泰京货店到常州等地进货,批发商们为了拉生意,私下答应按进货金额付给刘国钧一定比例的回扣,一年下来也有200银元。他与朋友们在一起搭了个银会,他中奖又得了200银元。就这样,刘国钧积攒起了600银元。1909年,刘国钧与同乡合开了和丰京货店。他看准了当时染色布的利润大,就设了一个土染坊,从外地买进白坯布,自己加工染成青布和黑布出售。由于品种多、花色全,生意越做越大。在全镇7家京货店中,和丰京货店后来居上,成了最大的一家。
辛亥革命之时,时局动荡。各家店铺都窖银迁避,供应顿时紧张。刘国钧反其道而行,窖银500元以防不测之后照常营业。一时间全镇的生意,都集中到了“和丰”一家店里,“和丰”的商品销售一空。刘国钧又去劝说常州的批发商,要他们将存货折价卖给“和丰”。批发商要现钱,购买商品的农民只有稻子,刘国钧以“和丰”店作抵押,先把货弄到手,待卖掉稻子再还钱。当时秋收刚过,粮贱银贵,一担稻子只能卖到一两半银子;可到了第二年春天,粮价涨到每担三两银子。刘国钧顺利地卖掉了稻子,还掉了货款,还从中赚到了巨大的差价。到年底一算,“和丰”店的净利高达5000银元。刘国钧又买下了一家倒闭的京货店,改名为同李京货店。到1914年,赤手空拳进奔牛镇的刘国钧,已经拥有两家京货店,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