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命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在完全没有现成参照系的情况下,许祥文克服了“心中有而笔下无”的困惑,历时两年潜心钻研,于1984年10月7日率先在《解放军报》发表了《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社会学》一文。 文章一发表,就受到了军内外广泛关注。解放军报理论部的编辑在电话里告诉许祥文,“支持您的读者来信雪片般飞来。我们给您开设一个军事社会学专栏,希望您继续给我们写稿。”一位资深社会学老专家看完此文在信中写道:你文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式,填补了军事社会学在中国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空白,将推动我军政治工作的一次深刻变革。 许祥文的理论成果赢得了学术界的认同。1987年,他登上南京政治学院的讲台,在全军院校首先开设了军事社会学课程。 此后便是一发不可收。许祥文三十年磨一剑,创造性地研究和回答了军队与社会结合部及军队内部的诸多社会问题,填补了我国军事社会学科的空白。 “中国人历来反对不正义战争,在中国文字中的‘武’,就是由‘止’与‘弋’演化而来的。”许祥文说,“这足以证明中国人对战争的深邃理解和对和平的热爱。”《军人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地位与角色》、《加强国际武装冲突的社会控制》、《在战争中如何遵循国际法的原则》都成为许祥文独立思考的重大课题。他发表的《伟大的人道主义历史实践——兼论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对日军战俘的保护和教育》一文,触角延伸到国际人权领域,用历史史实充分证实了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已关注到国际法,对日军被俘人员的教育和保护充分说明了我军对战俘人权的尊重,有力驳斥了国际上对我军在战争中不尊重人权的污蔑。 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朱穆之看到该文章后,给许祥文写信说:“您的研究很重要,也很有价值,对内对外都有宣传意义。” 始终将目光瞄向前沿 此时的许祥文并没有沉湎于学术的成功和褒奖,而是把眼光放得更远。 他认为,光装满自己肚子不行,还要培养一支研究军事社会学的队伍。师资力量缺乏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制约这门新学科发展的难点。 因此,许祥文带领自己的研究生,先后通读了中外有关社会学的理论专著,写下大量的读书笔记;带领学员下部队调查取证,获得第一手资料;白天他精心教学,晚上伏案研读……许教授毫无保留地为研究生提出60多个论文选题,让他们直接参与研究。《人民军队在和平建设时期的社会功能》、《军人的社会职业和地位》、《军人的婚姻质量调查》、《城市军队驻扎与城市统一规划》、《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等一系列课题被攻克,《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二版向他颁发了撰写《军事社会学》条目的聘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聘请他撰写了200多条有关军事社会学的主题词,给部队提供学习和研究之用。他研究撰写的《论改革中的军队与地方协调机制》一文较好地揭示了当前改革中军队与地方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对军地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许祥文的许多创新成果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刊载。军事社会学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4年他提出的《军事社会学》被列入“七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之一;1998年他策划了中国军事科学院和南京政治学院联合召开的“军事社会学与新时期部队建设”笔谈会,一共发表了9篇学术文章,在国内外产生一定的反响。2010年,南京政治学院王日中院长在访问美国国防大学时,美方学者对许祥文的研究成果作了高度评价。 “创新是一种哲学反思。”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浪潮中,许祥文瞄准了国际军事学术前沿,他带领研究生翻译外军社会学的资料,吸收和借鉴了国外优秀的军事社会学成果。几年来,有80多篇论文在国内著名刊物发表,前两年,他应邀参加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事社会学研究的成果。 在研究“我国军事职业社会保障”这一理论课题时,他特地赴温州等地调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和办法,较好地论证了军事职业如何进行社会保障的问题。他撰写的《论我国军事职业的社会保障》一文首先被《解放军报》内部参考刊用,然后又被地方许多报刊转载,在军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