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访我国神经外科学泰斗蒋大介教授

时间:2013-04-16 09:15来源:未知 作者:沈向阳
蒋大介,1926年1月生,常州人。中国神经外科学泰斗。

 

 

     “他们告诉我,现在正是红梅绽放最热烈的辰光。”87岁的蒋大介老人坐在轮椅上,让女儿和弟子们推扶着,来到红梅公园亲近家乡的春色。

  指着文笔塔,这位中国神经外科学的泰斗告诉在国外工作的女儿:“这是我们常州文星昌盛的象征。”其实,蒋老本人就是荣耀这座城市的星辰之一。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从事神经外科的专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就自行研制成功用于神经外科止血的明胶海绵,至今这种止血方法仍被临床广泛使用;而后,他又在国内首创电动开颅钻,并自行设计制造出大型脑立体定向仪,比国外同类产品问世要早5年……他的弟子潘力教授告诉记者,蒋老还是我国颅底外科及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的先驱。

  “肿瘤长得快,不如我的刀子快!” 

  蒋大介1926年在香港出生,那时候,他父亲蒋雪村在西门子的香港商行做事。

  他自幼就听父母述说有关常州的一切:县学街的老宅、西瀛里的城墙、青果巷的八桂堂……蒋家一直坚持在家里和孩子们说常州话,以致蒋大介的女儿蒋奕丹觉得,在家最享受的事情,便是“听爸爸和姑姑们在电话里用纯正的常州话聊家常”。

  香港沦陷后,蒋家回到上海。此时,也到了蒋大介读大学的时候了。194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被上海医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录取。为了生计,父亲让他进了上海医学院。

  1949年6月,蒋大介成为上海解放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同年进入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外科及神经外科,从此与神经外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神经外科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患者从入院到明确诊断要经历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没有现成的参考书,一切都要在实践中摸索。“现在回想起来,许多做法显得有些原始。”但在当时没有可借鉴的资料和经验的情况下,蒋大介和他的同事们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探索的脚步一直没有停留。

  蒋大介有句颇为大气的名言:“肿瘤长得快,不如我的刀子快!”

  因颅底肿瘤周围的神经血管丰富,所以手术既复杂又艰难。他的学生徐伟民教授清楚地记得,1978年刚考上蒋教授的研究生不久,他就配合蒋教授进行了一台巨大颅底肿瘤手术。患者是一个小孩,肿瘤从颅底长进了眼眶。蒋教授精心设计手术方案,为了防止脑脊液漏,先从腹部带蒂移植大网膜,再开颅切除肿瘤。手术从上午8点一直开到深夜,终于将肿瘤完全切除。经过精确的血管吻合,完成了大网膜移植,完整地修补了脑膜。手术完成后,蒋教授累得几乎瘫倒。

  徐伟民被蒋教授过人的胆识和精湛的技术深深折服,盛赞老师那一双“精妙绝伦”的巧手。

  我国第一本《神经外科手术学》倾注着他的心血

  蒋大介常说:神经外科医师不仅要做个“手术匠”,更要是一位科学工作者。他要求自己和学生,既要有高超的手术技巧,更要善于动脑思考。

  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的杨国源,早年慕名考取了蒋大介教授的研究生,他至今仍对老师念念不忘:“从老师身上学到的科学理念,使我终身受益。”蒋教授平时话虽不多,但身教胜于言教,他最讨厌华而不实的浮夸作风。

  有位医生在做完手术后,患者出现脑脊液漏,他辩解说手术时脑膜看不清,蒋教授则毫不客气地斥责:“你解剖还没学好,怎么能开刀?”

  蒋大介称自己是“老笔头”,在学生时代就喜欢记笔记,凡事总喜欢问个“为什么”。1962年,在当时参考资料极少的情况下,他根据自己多年从事神经外科手术的丰富经验,与陈公白教授合作,写出了我国第一本《神经外科手术学》。

  《神经外科手术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神经外科的应用解剖、常规和特殊的诊断方法及神经外科的各种手术方法,配合上百幅亲手修改的图片,加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使其更加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成为年轻一代神经外科医生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为神经外科手术的普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0年,蒋大介与杨国源教授合作修订,将此书再版,获得了上海优秀科技书籍奖,至今仍受到神经外科界的青睐。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