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授也能玩转“车、钳、刨、铣” 蒋大介少年时代就偏爱物理、数学,这一爱好让他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大显神通。 他设计的许多手术方案,独具匠心。他还自己设计和制作很多手术器械,大到手术显微镜、小到手术室里能避免地面电源线混乱的电源台,可谓应有尽有。 1964年,他采用了一种新的定位原理,制作了一个即使定位架不规范时也能用X线摄影准确定位的立体定向头架。改革开放后,大家惊奇地发现,他制作的立体定向仪与发达国家的设计理念不相上下。当时蒋大介在华山医院有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车间,里面有车床,他在那里研制各种手术器械,车、钳、刨、铣的技术活样样都运用自如。 20世纪70年代后,蒋大介致力于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与研究,先后设计和革新了多项神经外科显微外科手术器械。随着CT、MRI进入临床应用,他又率先在国内开始了现代立体定向技术的研究,自己设计制造出国内第一台能同时用CT、MRI和X线定位的多功能脑立体定向仪,并率先在国内开展了CT、MRI立体定向手术。此外,他对颅内高压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相关课题获得了部、市级科技成果奖。 上海伽玛医院副院长潘力于1985年考上蒋大介的博士研究生,蒋大介给他设计的课题是“研究用CT和MRI进行定位”。为了节省经费和随时修改设计,蒋大介决定在医院的小车间自行加工制造。 潘力第一次走进这个小车间时,只见蒋教授在闷热的房间里,为了防飞溅、灼热的铁屑,在头上包块毛巾,挥汗如雨地在车床旁劳作。走近了还看到蒋教授颈部一圈被刨飞的铁屑烫伤的水疱。潘力3年的研究生生涯几乎就在那个小车间度过。他们自己跑五金市场,挑选做头架的铝合金。 潘力毕业那天,蒋教授戏称“你神经外科获得了博士学位,车工也可以拿个三级证书了”。如今潘力在伽玛刀领域颇有建树,他忘不了,正是那几年在小车间的磨练,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锻炼了基本功,使他对立体定向技术有了深刻的理解。 学生们到蒋教授家去时,常见他在上海弄堂狭小的住房里,穿着破旧的背心,埋头读书和写作。由于天气太热,旁边就放盆凉水,用毛巾擦洗降温。他上班骑辆破旧的自行车,常常因为思考问题而骑过了医院。他对自己的衣着很马虎,有一次瑞金医院请他去会诊,由于穿着太随便,门卫竟不让他进大门,现在人们还把这事当作笑谈。他对自己这么马虎,而对患者的关心却细致入微,当年的护士忘不了他亲自给神经瘤术后的患者吸痰的事。 为了照顾两个外孙女,蒋大介教授1994年退休后去了美国。外孙女与外公最亲,因为上到天文、下到地理,不管问他什么样的问题,都能得到满意的答案。为此,外孙女还专门写了一篇作文《我的外公》在学校里展览。在蒋大介的精心辅导下,外孙女成绩突出,考上了美国著名的西北大学,连续3年拿到了全额奖学金。 蒋大介告诉记者,住在女儿美国的家里,平常除了收看央视“百家讲坛”等节目外,最快乐的,莫过于演算数学题了,“这是为了圆少年时代的一个梦”。(文/沈向阳) 蒋大介简介 1926年1月生,常州人。中国神经外科学泰斗。 1949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本科,同年进入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外科及神经外科。1957年晋升为讲师、主治医师。历任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总住院医师,神经外科主任,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先后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国家级、部级、上海市级科研成果奖4项。主编或参与编写了《神经外科手术学》、《实用神经外科手术学》、《脑血管疾病》、《外科手术学》、《实用内科学》、《实用神经病学》、《中国百科全书神经外科分册》、《黄家驷外科学》、《沈克非外科学》等多部医学界有影响的专著。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