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老中医成了印泥传人(2)

时间:2013-04-24 10:01来源:未知 作者:谢雪梅 张 洁
在璟昌印社,缪医生收着一大摞病历,病人都是慕名而来的,疑难杂症居多,本地的,外地的,普通百姓,还有中外名人。 每天5点起床,500米一圈,慢跑

  在璟昌印社,缪医生收着一大摞病历,病人都是慕名而来的,疑难杂症居多,本地的,外地的,普通百姓,还有中外名人。

  每天5点起床,500米一圈,慢跑18圈,回家焚香礼佛,煎中药,备早饭,练习书法。中午12点关机午睡3小时。每晚9时关机休息。深夜12点起床研读《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医药典籍2小时,然后继续睡眠。缪德根过着相当有规律的生活。

  缪德根坚信医学界的那种说法:癌症病人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三分之一是过度医疗医死的,三分之一是病死的。他说,如果去掉前面两个部分,生命的绝大部分希望就掌握在自己手里了。

  “针灸已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博大精深,中国真的应该好好发扬光大,这样,就能让大多数老百姓得到实惠。”缪德根身处江湖,退而不休,时常忧国忧民。

  缪德根的工作包鼓鼓囊囊。《中医诊断学》《中药临床择优手册》《药歌掌中宝》等随身携带,包书的封皮都磨烂了。

  “其实医生用药,跟将军打仗是一个道理。”“我针灸起来,就像插秧一样快。”“医生,是社会的良心,代表道德的底线。接下来,我会选择有良知的诊所合作。”“病人就是我的上帝和亲戚。”爱好文学、哲学、军事的缪德根,语言耐人寻味。

  一周7天,缪德根将4天交给病人,3天交给印社,因为治病救人带给他功德无量的成就感,还能让他以此养护举步维艰的印社。两项国粹两手抓,融会贯通求创新——他一样都不会放弃。

  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书画界,龙泉印泥口碑向来不错。

  1996年,龙泉印泥参加首届北京国际书画作品博览会,经吴作人、启功等20多位书画家鉴定认可,获得精品奖。

  1999年,每年订10盒250克龙泉印泥的徐悲鸿夫人廖静文为之题下“国之精粹”。

  长期以来,书法大家沈鹏、书画大师刘海粟夫人夏伊乔、齐白石的开门弟子娄师白等名人名家,也都钟情于龙泉印泥。     

  “印社的收益比以前好多了。”尽管至今没有盈利,但缪德根很是乐观。

  相较于杭州“西泠”、漳州“丽华斋”的工业化生产,璟昌印社基本停留在小作坊手工生产状态,产量一年也就100公斤。虽然说自古以来就有“一两印泥一两金”的说法,但龙泉印泥售价并不很高。目前,缪德根研制出的高端产品——朱磦藕丝印泥,半斤装也就3900元。去年曾有数宗外单,几千盒的量,价格压得基本无利可图,虽然成交了,但缪德根感觉很不爽:“我知道,到了国外,价格不知道要翻多少倍。”他无奈地告诉记者,近两年,单笔印泥最大销售额不过2万元。

  “我知道要贴钱的,当初承接印社,也花了一笔积蓄。”对于缪德根的做法,家人并不支持。缪德根理解家人——步入老年还要半路出家,砸钱去弄这玩意儿,不合常理。他只能凭着自己的中医医术养护印社。所幸理解他文化追求的朋友不少,篦箕巷的印社、芦墅桥的厂房,都有赖房东大力坚持。当然,他义不容辞,一直做着他们的健康顾问。

  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一课时书法课,普通高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常州敢为天下先,全国首创的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早已欣欣向荣。“现在规定中小学生每天练字,我对未来充满信心。”缪德根的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因为认定是好东西,因为觉得有意思,缪德根确立了“好玩”的心态:“还能成天跟文化人在一起,就更有意思了。”因为时代的原因,缪德根无缘读大学,这成为他心头永远的痛,也养成了他对于文化的终极情怀。

  龙泉印泥——气味芬芳,冬寒不凝,夏暑不化,燥热不干,阴雨不霉,沉静雅致,细腻厚重;所钤之印沉着美艳,历久弥新。缪德根,这位共和国的同龄人,像他传承的印泥那样,正愈来愈活出自己独特的成色来。(文/谢雪梅  张 洁)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