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大钧院士约定好的采访时间,是这个初秋的夜晚。车近中山门,钟山峰峦沉静而不动声色地绰约在夜色中。 中国农学教育的发端地——南京农业大学就在这里。 上世纪初,实业家张謇与金陵大学教授、加拿大人裴义理,以“中国义农会”名义于此间组织灾民垦荒植绿。1914年,在三江师范学堂“农业博物科”基础上,金陵大学正式增设农科,开中国四年制大学高等农业教育之先河。 刘大钧是我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泰斗,白居易《观刈麦》中那句“小麦覆陇黄”,是他一辈子的梦想。 钟山夜语,平静从容,我们和这位年逾八旬的长者一起,分享着他事业交响中的绕梁余音。 徐匡迪在贺信中望他“为国珍慑” 刘大钧的夫人、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陆家云教授告诉记者,刘大钧家在常州的祖宅,就在“瞿秋白纪念馆”后面。1926年7月,刘大钧就出生在那座“带天井、有院子、楼上楼下好多间的大宅子”里。 刘大钧的父亲刘介堂,是北洋大学“采矿冶金科”早期毕业生。当年,孙中山笃信“无矿业则机器无从成立,如无机器则近代工业……亦无发达”,全面开采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矿藏,生产钢铁、石油、水泥等各种“工业之粮”。民国初建,中国的实业与科技十分薄弱。 和当年许多抱着“科学救国”梦想的知识分子一样,矿业工程师刘介堂也曾为实现“国父实业计划”,踏遍青山去选矿。而年幼的刘大钧,则随母亲在武进的私立小学读书。 但抗日战争的爆发,让所有中国人的梦都变得支离破碎。此后的很长一段岁月,就是在流亡的路上:全家辗转于武进、广州、香港、上海…… 直至1942年9月,刘大钧考取中央大学附属实验中学;1946年考取国立英士大学,后于1947年2月转入金陵大学农艺系。从此,他就与中国的农学教育结缘。1949年8月,南京已经解放,刘大钧成为这所学校在新政权诞生后的第一批毕业生、第一批留校任教的教员。 此后的几十年中,刘大钧一直孜孜以求,默默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与研究工作,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和农业教育家。 2006年7月,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刘大钧八十诞辰、荣获“资深院士”称号之际,专门发来贺信:“……您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推动我国农作物遗传育种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您长期献身于高等农业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您治学严谨,无私奉献,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徐匡迪祝他“健康长寿、欢乐幸福”的同时,言辞恳切地希望老人家“为国珍慑”。 在百年薪火相继、教泽绵绵中,刘大钧已俨然是这所学校引以为豪的标杆之一。 在我国小麦育种实践中开创多项先例 1955年,按中苏两国政府间协定,中国首次选派教师赴苏联,在不同领域学习专业知识。当年10月,刘大钧作为首批选派人员前往苏联进修,攻读研究生。 刘大钧是从北京乘火车去苏联的,那是一个他心中向往已久的神圣国度。火车一路北上经过满洲里,进入了苏联的国土,茫茫的西伯利亚森林、一望无际的贝加尔湖,一切都令刘大钧感到新奇。 到达苏联后,刘大钧就读于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这是一所获得列宁勋章的一流农业院校,当时已经有80多年历史。这所以“俄国农业科学之父”季米里亚捷夫命名的学院,在植物生理学的研究上居于当时世界一流水平,刘大钧为自己能进入该校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 在这里,他不仅在学术上有很大收获,更在学术思想、风格和方法上受益匪浅。他决心学成回国后要做出一番事业,报效祖国的培养之恩。 1959年12月,刘大钧在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完成了他的研究生学业,以优异的成绩和论文答辩,获得了副博士学位,于1960年2月学成回国。 书生报国惟学业。多年来,刘大钧的研究成果使亿万中国农民受益: 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簇毛麦、鹅观草等,分别高抗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并将其抗性基因成功转移进栽培小麦,育成一大批优异抗性种质;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