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湖许氏宗祠
在绿树环抱的武进区横山桥镇东周行政村中,有一座漂亮的祠堂,那就是蓉湖许氏宗祠(怀德堂)。占地700多平方米的宗祠坐北朝南,面对百亩水面的鲤池塘,风景优美。 蓉湖许氏出过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被抗金名将韩世忠誉为“名医进士”的许叔微。 1080年,许叔微出生时,北宋已经危如累卵,与宋同时并列的政权辽、金、夏、元都对北宋虎视眈眈,与北宋接壤的金国更是屡屡犯境,企图一口吞并北宋。生于忧患的许叔微幼年就跟随父亲许浚从安徽歙县南迁到了真州(今江苏仪征)白沙。然而,平静的生活没有几年,许家就碰到一件大事:许叔微的父母先后染上瘟疫,双双去世。这对还只11岁的许叔微来说,不啻是一个晴天霹雳。一下子成了孤儿的许叔微只能由族人照顾成长。 这对许叔微的影响极大,从此,他立志学医,发奋攻读医书。尤其对仲景伤寒论深有研究,是宋代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他有许多原创性的见解和研究成果,对辩证施治理论很有心得。他说:“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他认为肾是一身之根抵,脾胃乃生死之所系,两者之中,又以肾为主,补脾“常须暖补肾气”。这一见解对后世进一步研究脾肾关系和临床作用,很有启发。 许叔微不像一般读书人,而是又述又作,著作颇丰。他辑有《本事方》(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10卷、《续本事方》10卷(均收入《四库全书》),著有《伤寒百证歌》5卷、《伤寒发微论》2卷、《伤寒九十论》(合称《许氏伤寒论著三种》)、《治法》、《辩证》、《翼伤寒论》、《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等书。《伤寒百证歌》,是以歌诀体裁将仲景方论编成100证,以便后学记习,遇到“有证无方”的,就以《千金》等所载之方补上。有议论不足的,多取《巢氏病源》及朱弘、孙尚、孙用和等人言论加以发挥。他的《伤寒发微论》和《伤寒九十论》有理论有实践还有治疗的方子,对后世影响极大。 1127年,徽、钦二帝被掳到金营,风雨飘摇中的北宋终于轰然倒下。人到中年的许叔微悲愤不已。而社会现实却让许叔微十分失望,家乡乱兵过境,百姓横遭劫掠,一场大瘟疫又毫无征兆地爆发了。官府却束手无策,许多穷苦百姓只能坐以待毙。许叔微走遍乡里施展精湛医术,为老百姓免费治病送药,拯救了许多人,经他诊治的病人大约90%都活了下来,老百姓十分感激,都称他是“济公再世”。一番折腾后大瘟疫终于过去了,但是许叔微的内心却无法平静下来:在这场浩劫中,许叔微看到多少老百姓挣扎在病痛和死亡之间,他深感仅凭一己之力的无助和无奈,他希望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虽然许叔微屡试不第,已经对功名失去兴趣了,但是在那个时代,也只能通过科举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许叔微还是只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南宋绍兴元年许叔微渡过长江,徙居毗陵,以后又迁到马迹山(今无锡马山)。绍兴二年许叔微考中进士,历任徽州、杭州府学教授,官至集贤殿学士,故人称其“许学士”。胸有北归大志的许叔微虽搏取了功名,对朝政却十分不满:高宗苟安江南,秦桧陷害忠良……悲愤之下他辞官归隐故里,行医济人,筑庐而居,名曰“梅梁小隐”(现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他与抗金名将韩世忠过从甚密,岳飞遇害后,韩世忠自请解职,移居苏州,常乘船过太湖来访,共抒忧国情怀。韩世忠亲书“名医进士”匾额相赠。该匾至今仍悬挂在“梅梁小隐”故居内。 许叔微有一子,取名必胜,南宋绍兴十五年进士探花及第,官至显谟阁待制。许必胜儿子许琮,亦中进士。祖孙三代,一门三进士,在当地传为佳话。 许氏宗祠原为一进三楹二厢,解放初曾当作芙蓉乡政府办公室,于1958年拆毁,材料用来建造芙蓉中学。现在的宗祠是2011年重建成的歇山式徽派建筑,规模虽不大,却很紧凑。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