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企业名人 >

常州纺织巨子刘国钧

时间:2023-05-06 10:36来源:人文常州网 作者:程协润
刘国钧是常州纺织业巨贾,一生都坚持勤俭节约原则。刘国钧在总结自己人生时感言:“日食三餐元麦粥,夜睡一张竹编床。半生事业万人功,富就安乐不忘贫。”
     刘国钧(1887-1978),他是常州纺织业巨贾(民国时期),一生都坚持勤俭节约原则。刘国钧在总结自己人生时感言:“日食三餐元麦粥,夜睡一张竹编床。半生事业万人功,富就安乐不忘贫。”刘国钧认为自己在办常州纺织厂(大成一厂至大成四厂),主要是靠着众人相帮才取得成功。其实,刘国钧在辛亥革命期间,就挣得了第一桶金,在抗战中又坚决不屈服和附逆于日本人。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刘国钧义无反顾地作出了人生中最重大的一次选择——他坚定地与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了一起,这种明智选择最终使他成为了中国近现代纺织行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位显赫人物,也成为了新中国的一名纺织巨贾。
     我是一名在乡镇基层工作的退休干部,很幸运随着老干部的一次考察学习活动,一起来到了刘国钧故乡——江苏泰州靖江生祠镇。因刘国钧在常州市名气大,所以,我借这次学习党史机会,格外关注着刘国钧的一些事迹,以进一步了解与刘国钧有关的事情。刘国钧故居位于靖江生祠镇南河沿11号,与岳庙相邻,坐落在西街,占地2600平方米,整座建筑回廊相连、天井相隔,疏密有致、浑然一体。由敬修堂、善馀厅、国钧堂等建筑组成,具有民族风格,回廊贯穿,花格门窗,古色古香;正厅弘毅堂内悬挂陆定一、杨静仁、胡子昂等名人题写匾额。还陈列刘国钧生平简历等图文资料,真实再现了这位中国民族工业骄子艰辛的创业历程。故居为两间低矮旧屋,简陋贫寒,内有木纺车、织布机、竹床等刘国钧生前用的旧物。2006年5月,刘国钧故居被江苏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月又被江苏省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进入靖江生祠镇的刘国钧故居,听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看着展览馆里栩栩如生的一些雕塑,刘国钧民族工业纺织巨贾的形象顿时就跃入了我的眼前。我认为刘国钧对中国纺织业的丰功伟绩,正体现着常州人“人心齐、敢争先、勇争第一”的人文内涵精神与特点,而我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刘国钧故居后,对此深感钦佩和感动,下面我就来谈谈学习刘国钧事迹后的几点体会。
     第一,他是坚持引领新技术发展纺织业的“实业家”。在日本人占领东北之后,刘国钧就起草了《土纱救国计划书》,并提出了在全国推广和发展土纱的事业,以防备中日的绝交,防止日本人以棉纱来制裁与限制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同时,他在自己公司内部发起救灾捐款以支援抗日部队,刘国钧提倡国货,坚决抵制日货,并提倡永不购置日货等。实行中日经济绝交以抗议日本人对中国的侵略,加紧在自己公司努力的生产,并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如刘国钧在常州创办纺织纱厂期间,不像其他老板那样,更像是一名纺织技术的专家,在纺织技术方面有着刻苦的钻研精神,这是当时很多老板难以做到的。刘国钧所创立的常州纺织纱厂发展核心秘诀,就是不断运用、采用新技术,并进行设备更新及技术研发,而且是自己带头搞新技术引领与创新研发。像刘国钧这样带头搞新技术引领与技术研发的实业家,在当时是少有的。他在发展自身企业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整个中国纺织业的技术革新、创新和发展。刘国钧虽然只是学徒出身,但是他从来不偏离技术的革新、科学管理的道路。所以,在常州创办纺织纱厂成功后,他的事迹成为了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史的佳话。毛泽东曾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中,盛赞常州大成企业对技术的创新。
     其实,至1937年抗战前,常州大成厂所纺细纱已达62支,这在中国的民族纱厂中是很少的。常州大成厂所生产的“大成蓝”、“蝶球牌”细布、双兔牌”绒布、“英雄牌”斜羽绸、“征东牌”贡呢、哗叽、各种印花布、条子漂布和“六鹤纱等产品畅销国内,甚至远销海外到南洋。期间,刘国钧先后创办或改组的企业遍及常州、上海、武汉、重庆、香港等地,达到了10余家。
     第二,他是开创中国近代民族纺纱工业的一名“爱国者”。比如,在1914年前,因刘国钧不堪忍受地方一些恶势力的敲诈与勒索,他就将原来在奔牛镇的2家店铺全部转买了,迁移到常州城里继续发展他所追求的事业。在合伙成立常州地区第一家机器动力织布厂后,刘国钧曾主管工厂的日常生产,他力挽狂澜,当年还从日本引进了先进的织布机器。但是,由于斜纱布的质量问题一直没有能很好的得以解决,从而,这些技术问题就一直困扰着刘国钧。后经刘国钧日夜的刻苦钻研,最终,解决了纱浆机无法烘干纱的问题,这才使织布厂的生产才有了最大的起色。
1923年时,刘国钧就高价聘请上海锦昌铁工厂的陈清鉴师傅,帮他把常州广益染织厂的手拉织机全部改成脚踏织机,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两成多。1934年春,刘国钧重金聘请日本割绒工人来华传授割绒和磨刀技术。用了两三年时间,他就开创了全国最早能生产丝绒、灯心绒的企业。后来,日本人侵略中国期间,在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官僚资本的侵略和压榨下,中国的民族工业几乎都是在惨淡经营着。这时的刘国钧能洞察先机,最先提出了“机器革命”、“土纱救国”的实业救国路线,并在他一生中赋予了不断的实施。
     刘国钧为了解决建厂初期的技术问题,他曾不辞辛劳多次去上海向一些同行请教与学习,并不惜重金聘请了一些国外专家来常传经。他的公司即使在遭到日本军机的大轰炸下,只要一有机会他就马上奔波在纺纱厂的一线。刘国钧在纺纱厂的运营中发现许多的短处,他就开展技术革新。在刘国钧的不懈努力下,他开创了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生产的先河,他的纺纱厂生产起丝绒与灯芯绒等纺织品。刘国钧就是靠着不断技术改造与革新,将常州大成公司由一个厂发展到四个厂,纱锭由一万多枚发展到了八万多枚,资金由50万元发展到400万元,这是当时的中国奇迹。所以,刘国钧创办常州纺纱厂的事迹,后来,被中国一些经济学界称为“中国纺织工业的罕见奇迹”。
马寅初曾说:“像大成公司这样8年增长8倍的速度,在中国民族工商业中,实是一个罕见的奇迹”。吴景超在《中国工业化问题的检讨》文中,曾力证在洋货薇烈的竟争下,技术创新和管理得法的民族工业仍大有可为,所举例证便是刘国钧所创办的大成企业,已成为民族实业创新的代表。陈光甫曾言:“张謇、卢作孚、范旭东和刘国钧”是其一生最饮佩的四位实业家。他的坚持着将一生奉献给了中国民族纺纱的工业。
     第三,他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最早的“创立者”。当年,办厂初期刘国钧为了建立公司管理制度,曾多次东渡日本考察织布纺织业。他特别注重吸收日本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解开了日货成本较低的秘诀。后来自己回来后,就建立了一套科学管理、注重实效、精简工序、节约物料等4个关键性方面管理制度。
     刘国钧建成大成纺织染公司管理制度后,就提出“工管工自治化、工教工互助化、工资等级化、华厂日厂化、出品日货化”的现代公司企业管理目标。并以重金礼聘纺织专家陆绍云任工务长,聘任教育家顾峤若为训育部主任,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生产能力,使企业生产经营蒸蒸日上,公司当年就终获得了50多万元营利。后来,刘国钧再次去访问日本,并重点考察日本企业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经验。他深深感到要与日货抗衡,必须形成纺织染于一体的联合企业。回国后,他就毅然将十分兴旺发达的独资广益染织厂以24万元资产入股,并入了大成纺织染公司,将原大成纺织染公司改名为大成一厂,广益染织厂为大成二厂等,以大大加快了企业发展的步伐。
      1944年,刘国钧曾提出《扩充纱锭计划刍议》,并直言说:“纺织工业投资小周转快、收益大,是积累资金、发展工业的重要途径”。在开办广丰、广益布厂的时候,刘国钧就创造性地采用委托农户的模式,在武进县湖塘桥委托他人组织农户代纺代织,生产条漂、条斜,布厂则把握住关键性质量技术的重要环节。实现了上马快、投资少、少浪费、多织布赚大钱的目标,并取得了很大成功,使他的织布纺织公司获得了丰厚营利,并得到了公司股东们的肯定与赞扬。黄炎培曾说:“刘国钧倡纺织最早,人呼为甘地。在创业过程中,这种“家国同构”的担当精神,促使刘国钧有着明确的实业救国抱负和追求,务实求真,创新探索本土工业化的发展之路,并为之而奋斗了一生。
     第四,他是热爱祖国热心家乡建设的“反哺者”。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刘国钧欣喜若狂,随即赶回上海,迅速筹集常州大成复厂需要的物资,使常州3个厂在短期内就恢复了生产。经过他2年多时间努力,将库存原棉、机物料、成品、流动资金等都超过了当年抗战前的水平。因为,刘国钧对技术钻研和革新的兴趣,他曾多次考察了欧美,三去台湾、四上日本、八赴香港。他远涉重洋,去访求制造、产销、技能等情况”,并在国内率先推行“盘头纱”“筒子纱”,最早研发出灯芯绒和丝绒等产品从有到优。
     在中国实业家中像刘国钧这样不辞劳苦地满世界的跑,进行技术革新的当时是不多的,这种创业创新精神更是难得可贵的。如果,不是因为刘国钧对纺织行业和技术的十分熟练与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创新,在中国就很难发生像常州刘国钧这样的奇迹了。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一心想着家乡报国心切的刘国钧,克服多种困难冲破一切的阻挠,毅然将香港东南纺织有限公司交给了刘汉堃、刘汉栋经营,从而携妻子选择从香港返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并投身到大陆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在抗美援朝中,大成公司共捐献50亿元(当时旧币),刘国钧个人也捐了2亿元的钱,并主动将留存于上海、香港的毛纺企业献给了新中国。他一生都在为民族纺织工业奔波,后来,虽然身居了国家的要职,但他还一直心系着故乡,并数次为家乡兴办教育而捐资、还出资疏浚河道圩港与修建岳庙等。用自己的义举为家乡父老乡亲们造福桑梓,他为生祠镇留下了极其最珍贵的教育和文化的财富。
     第五,他是不向命运低头的“抗击者”。当然,刘国钧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幼时由于父亲得了重病,他也曾经流落到了街头,靠着贩一些水果和卖酒酿,来维持着家里的生活,所以,刘国钧在少年时为了家庭的生计打拼着。刘国钧本名叫金生,但是,他在成为了常州奔牛镇首富之后,有了更多的抱负。他曾厌烦自己本名“刘金生”,曾对父亲说:我再也不能为金而生,而是要为国而行,我要改名。后经他与父亲反复的酝酿与推敲,
     最后,1914年决定以白居易诗中的“为问三丞相,如何秉国钧”,即改取名为刘国钧,意要“为国家分担责任”。正是刘国钧有着这种强烈的家国情怀,使得他所创办的企业走得更高更远。
后来,刘国钧创办纺织厂刚有起色时,就受到当地一些股东的刁难与排挤,正当如日中天的大成纺纱厂又遭到了日本飞机的大轰炸,刘国钧的半生心血横遭了战祸。但这些困难都没有把刘国钧所吓倒,在这些前未所有的重重困难面前,刘国钧不气馁。擦掉了身上的战争伤疤,又坚持迈着更加坚定有力的步伐,继续奋斗在民族纺纱的道路上。
     刘国钧曾言道“自己只在私熟读书一年,未曾进过学堂,办此机械织布新工业,学识不足。但想外人非生而知之者,制造机器,无中生有者很多。”“自信只要功夫深,铁亦能磨成针”。正是这种“无中生有”的创新精神,才让刘国钧从一个学徒逐步成长为一名企业家,成为了创造民族工业“罕见的奇迹”。刘国钧曾指出.:“相对于个人的“利”,国家工业化的“义”更为重要,人人都应为早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国家的强大而努力”。
     如今,在刘国钧的精神感召下,生祠人民正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前进。在刘国钧的形象感染下,以刘国钧名字命名的“刘国钧中学”中,学子们正在孜孜不倦、勤奋好学。今天的生祠镇已成为了现代特色农业的强镇。而我们将传承刘国钧的精神,接过他奋进的火炬,沿着刘国钧的奋发足迹,继续努力奋斗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文/程协润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