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天宁商都的文博投资管理公司有一片“非卖区”,陈设着第二套人民币中的“大黑拾”、豹子号“双龙钞”,玻璃橱柜内放着大师徐汉棠、顾绍培、谭泉海、周桂珍、施小马等人亲制的紫砂壶,民国大师任淦庭、裴石民的紫砂花盆,墙上挂着陆俨少、魏紫熙的山水图。“这些东西,对文博圈子里的人来说,能看到真品就是福气。”经过20多年的紫砂、字画、纸币、金银币收藏,魏焕平已将爱好变成事业在经营。而在最初,他经营的实业是三轮车制造等。他是如何进入文博圈?又是怎样成为我市文博鉴赏圈内的权威的? 从杨桥走出来做实业 魏焕平是古镇杨桥人,由于家里贫困,很早就离开杨桥闯荡社会。他从厂里的学工做起,后来在运村等地办实业,先后创办过鸿邮车辆公司等,专做邮政三轮车。做实业让魏焕平脱贫致富,有财力支撑自己的兴趣爱好。 “我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接触字画。”魏焕平称,身边的好朋友都是文化人,朋友带着去看字画。别人拿过来一批东西,他们不敢买,魏焕平就买下来。“当时朋友劝我挂在办公室里,说不光要企业办得好,还要在墙上挂得出好东西。”魏焕平笑道:自己大字不识几个,对字画古董一窍不通,也难以鉴别真假,朋友说真就是真。“当时也不知道这是投资,就开始80块、200块、500块地买,渐渐地也买了两大箱东西。”正式进入圈子前,在收藏上已累计花销10多万元。 关闭实业,一门心思搞收藏 1998年,公司效益走低,他想卖掉部分字画古董。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重新认识了藏品的价值。“当时在上海的拍卖会看到一幅陆俨少的字画,买回来是1.86万元,卖出价格18万元,半年之后抬到35万元。”魏焕平目睹翻倍增长的价值后,断绝了卖藏品的念头。 其后,魏焕平对收藏的热情更高,每个月都会赶赴上海、北京、西安等地。“去了无数场拍卖会,见多了好东西,自己也越来越懂行。”魏焕平总结入行经验:多听、多看、多钻研。 “在紫砂壶收藏上,一共投入了几百万,基本上只进不出,一来是兴趣爱好,二来大师级的作品越来越少,市场上越来越少见,所以价值不可估计。”魏焕平先后收藏过字画、紫砂、金银币、纸币,现在专业从事纸币收藏。 2009年,魏焕平位于中吴大道一侧的厂房拆迁,手里有了大量资金。“当时我就想,是继续做实业还是专心搞收藏?最后决定关闭企业,一门心思搞收藏。” 结缘纸币收藏,不计投入成本 魏焕平从2009年开始接触纸币收藏,真正入手交易从2010年4月开始,目前已基本结束字画、紫砂壶交易,将全部精力放到纸币收藏上。买各种门类的纸币收藏书籍,研究版别、水印、暗记、补号等。魏焕平笑侃:“自己对一些纸币的研究肯定比银行工作人员还要深入。” “古玩圈里有不成文的行规:买前请人看,买后假不退。而纸币、金银币的行规是:买家如买到假货,可以退回卖方,卖方按涨价后的市场价退款。”纸币圈子里这种较高的诚信度,对魏焕平很有吸引力。 家人开始不理解,魏焕平最终靠一笔龙钞交易,说服了家人:他于2010年购入3刀双龙钞,当时买来的价格是88.1万元。不出1个月,有人出价123万元收购。“当时双龙钞一张价格在4500元,经家里同意我一下子又购进了1000多张。现在价格翻了3—4倍。”而赚到的钱还没有捂热,魏焕平立刻又全部购买了两张“大黑拾”。 所谓“大黑拾”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套人民币,当时有部分10元、5元、3元纸币是苏联人印制的,在纸币收藏界尤其珍贵。提到收藏纸币,魏焕平显得尤为激动:“我买‘双龙钞豹子号’、‘大黑拾’都是个人爱好,别人加价多少来收购,我都不会卖。”这个昔日收藏界的门外汉,如今已是不折不扣的文博鉴赏专家。(文/孙扬)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