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秉方的壶刻艺术
时间:2011-08-02 10:4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徐秉方,1945年12月出生于江苏常州南部一个竹刻艺术世家。
在我国工艺美术界,徐秉方作为声誉卓著的竹刻工艺美术大师,是众所周知的。2009年,国家文化部将他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就是最好例证。
徐秉方,1945年12月出生于江苏常州南部一个竹刻艺术世家。因家学渊源,他自小酷爱绘画和竹刻,且一生从事竹刻事业,如痴如醉。在近半个世纪中,他的留青作品被海内外识者广为珍藏,已不足为怪。然而,随着其年龄的增长,每年创作留青竹刻数量极少,少则一二件,多则二三件,拍卖行情屡创新高。如今又有许多藏家开始把目光转而投向他的壶刻作品,却是鲜为人知的。故本文题目开门见山,侧重谈谈他的壶刻艺术。
青竹做媒 结缘壶刻
其实,壶刻只是秉方竹刻之外的另一爱好。竹刻、壶刻同源,刀下技法同理,都离不开一个刻字,刻是基础,但可触类旁通,彰显异曲同功之妙。打个比方,它好比是一根藤上结出的两个不同硕果。用秉方自己的话说:“我与壶刻结缘,是青竹做的媒。”
我国陶都宜兴,不但盛产紫砂名壶,同样盛产毛竹。而秉方所需竹材大多采自宜兴南部山区。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他在去宜兴的一次采竹过程中,经一位朋友介绍,结识了一位制壶名家。当时,这位制壶名家因不知秉方的工艺底细,而不敢贸然将成品壶坯让他试刻,只顺手拿过一爿壶坯残片,让他一试身手。秉方接过壶坯残片用娴熟刻竹手法刷刷数刀,倾刻将自己的书画功底和竹刻技艺呈现在壶坯残片之上。顿时博得这位制壶名家的好评,并首肯他一定能刻好紫砂壶。
经过那次壶刻初试牛刀,秉方自感壶刻要比竹刻轻松得多。一次结缘,从此兴趣渐浓,便经常查阅书刊资料,开始研究壶刻文化,且一发不可收。
创新壶刻 技艺独特
秉方真正涉足紫砂壶刻,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次,著名作家高晓声应宜兴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之邀去宜兴,高晓声约了秉方同行。自那次起,秉方陆续结交了一批制壶名家。由于秉方在竹刻上的名望,邀请秉方刻壶的人也逐渐增多,其独特的壶刻作品便引起人们的关注。
壶刻虽为秉方的业余爱好,但经历年久且认真钻研,在宜兴传统刻法的基础上力求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传统刻法大多为双刀或多刀来完成画稿中的每一笔画。秉方则善用单刀直入,一刀便能体现每一笔画的意境,形正神足。在近现代,一只好的壶刻作品,通常由书画家、刻壶者两人完成。秉方则不然,除名家自画自书邀其刻壶留念外,均由他自己创作设计画稿、自书题款,自己刻饰,独自一人完成。与其他同类传统刻法相比,有质的区别。尤其在操刀刻饰技法上,善用刀力轻重、入刀深浅,体现画面明暗反差、阴阳虚实及景物远近,完全不受传统刻法束缚。观其壶刻作品,有他独家之长,不仅意境深远,且刀味画意甚浓。
在壶刻的构图、落款上,秉方善用竹刻理念贯穿壶刻之中,常常根据各种不同壶形,进行巧妙构思,十分考究布局。刻壶时,他首先选定视觉最佳处为刻饰图纹中心,把壶体前后面的构图通常连成一体,有时甚至与壶盖也紧密相连,或以壶盖补缺作画龙点睛之用。对壶面图案疏密、虚实与留白的处理,做到主次有别。就连落款的位置,也按壶形的方、圆情况及字数多少来定,有些款字还作适当放大,以利藏家赏玩。
此外,秉方对壶坯的选择也有讲究。一要壶坯泥质优良,二要壶形设计合理,三要壶坯制作精美,这是三条主要标准。制壶者的职称、地位高低仅作参考,不苛求制壶者与刻壶者的“门当户对”。
以情刻壶 把玩有味
凡吟诗作画,都带有浓重情感。秉方在刻壶时,也同样都注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刻壶,以情表心抒怀。秉方的壶刻作品大多为山水、花鸟题材,其中更多以竹石为主。在他刀下,翠竹的嫩叶粗细相间、疏密有致、姿态各异,尤其是丛竹,更似从崖上跃起,挺然直立,自成丛篁,既有昂扬向上之生机,又有独托幽岩之雅致,竹之清癯雅逸,石之峭劲凌厉,都被他很好地表现出来。可见其刀功苍劲严整,又秀逸灵动,总给人一种立根岩壑、挺拔之感觉,喻意之深刻。象由心生,境由心造。再从他壶刻作品的题款上看,其情感体现更为突出。秉方从艺之路,历经磨难,他就把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诗句作为壶刻题款自勉;有时在壶上刻青菜萝卜,就落上“儿时家常菜,老来不忘本”或“闲来常思过,清白成家风”的题款。这些题款,往往是他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或是即兴之作,皆由心出,是他灵魂深处潜意识的自然流露,更是壶刻作品的灵魂。类似题款很多,既能激发品茗茶友的忆昔之情,也能为赏壶把玩者留下回味,生发修身养性无穷乐趣。
(责任编辑:人文常州)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