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近40年的生活经历令他对农村、农民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让美好的乡愁“定格在纸上,停留在胶卷上,延续在心间”是他的愿望。他历时20载为农耕文化深情立传,年届80高龄依然笔耕不辍,为常武地区的乡土文化留下了活色生香的“标本”。他是曾任金坛市文联主席、金坛日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的沈成嵩,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老报人,走近他的退休生活。 挥之不去的乡村情结 “13岁入金坛中学读书,16岁参加工作,先在农事部门供职多年,后又调入宣传文化部门,直至退休。”沈成嵩十分和气地介绍自己,老人笑起来声音朗朗,落地有声。他说自己“人老了,就喜欢从100多本旧日记里‘翻仓库’,看看‘陈芝麻,烂绿豆’,然后‘推陈出新’,整理成文”。 他追忆说,上个世纪50至80年代,自己驻队农村工作,一年中一头扎在农村的时间总有3个月至半年,和农民交上了朋友。三年困难时期,自己和农民一起忍受饿的煎熬,躺在农家的稻草铺上,一米七○的个头瘦得不到80斤,是农民大娘每天拿来的山芋、鸡蛋,让自己在死亡线上折了一个来回。 回忆往事,他抑制不住心生慨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少小离家,乡音未改,低头思故乡,但故乡何在?故乡已经回不去了。”他感叹,10多年间,中国360万个自然乡村,有三分之一的乡村被推土机推倒,经济发达地区一半的乡村已经消失了。 报恩不忘乡村和农民。他创作并发表了大量热情讴歌乡情、乡韵的作品。从1995年出版《洮湖短笛》到目前为止,近20年内,沈成嵩关于农耕文化的书已经出版了10本,今年甚至一口气出了4本。《洮湖短笛》《洮湖散记》《洮湖烟雨》《江南乡村民俗》《稼禾记忆》《农耕年华》……每本都是常武地区的乡音、乡愁、乡韵,1000多篇文章、近200万字由他的手洋洋洒洒倾泻而出。 鲜活风情入书来 “‘芒种’是一年中农人最忙的季节,此时,麦要收,豆要摘,茧要采,秧要插,油要榨,场要压,肥要运……”农村司空见惯的荷锄耕耘、蛙鼓蝉鸣,在沈成嵩的笔下,处处生动,情趣盎然。这些作品中,追忆了乡村记忆里的古井、老树、篱笆墙,再现了江南祖坟、祠堂、石桥、长亭、老街坊,复原了黄莺翠柳、紫燕绕梁、杏花春雨的景象。 在他的作品《农耕年华》中,还大量介绍了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时节气、农家菜肴、各式各样的农具:水车、推乌头、沤制草塘泥、打连枷、消夏……妙趣横生,乡土气息十分浓厚。第一版5000本书在全国书展上一推出,就被全国的农家书屋抢购一空。 一些已经成为历史甚至已注定要消逝的事物,也被他用文字转化成记忆。在《乡贤记忆》里,记载了农村的72类人物,都是生活在底层的草根代表,包括生产队长、记工员、放水员、耕田手、养猪员、蚕娘、船娘、铁匠、木匠、瓦匠、石匠、茅匠、大队书记、妇女主任、乡村邮递员、乡村教师、下放知青等,他的笔下复原了这些人的精神气质、行当趣事,也记录了他们的弱点和艰辛,饱涨着对人间冷暖的关怀。这一系列作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 收集农谚记住“乡愁” 文学大师汪曾祺曾作《十二月葡萄小令》,沈成嵩笑称自己“步其后尘”,试作《十二月农事小令》,这首小令含蓄凝练,从正月数到十二月,社鼓催耕,麦哨声声,养蚕插秧等农耕形式从字里行间汩汩流淌。 “暑处头上下阵雨,粒粒都是下白米”,“伏天不热,五谷不结”,“吃了端午粽,就把莳来送”,“伏天不烤稻,秋后要懊恼”……在农村驻队时,农民们口耳相传的农谚农歌,给沈成嵩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提起来,仍如数家珍。他说,农民是最懂传统文化的,农谚包含丰富实用的信息,直到今天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果不整理出来就太可惜了!” 在农业部邀请下,他与另一位农业文化专家吴镕投入到《中国农谚精选》的编纂中,从全国征集的48000余条农言中遴选1200条,进而在全国广泛推广。经过近一年的收集和编写,作品即将脱稿。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