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收藏名家 >

纵逸豪迈真性情——记书法家张培创

时间:2019-01-22 16:56来源:未知 作者:周健
张培创,新安人,1940年生,笔名舜河一舟,字白一,号墨夫。1960年至1962年在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学习,后加入教师队伍,1980年南师大中文专业毕业,2001年1月于新安中学退休。

   张培创,新安人,1940年生,笔名舜河一舟,字白一,号墨夫。1960年至1962年在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学习,后加入教师队伍,1980年南师大中文专业毕业,2001年1月于新安中学退休。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常州书法家协会会员、常州市文博鉴赏学会会员,曾两次参加江苏省级展览,两次赴京参展。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各种书画展,并屡次获奖,曾两次获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学员作品展优秀奖,获全国首届小作品书画展二等奖,获“桔子洲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等。作品、辞条辑录《中国硬笔书法家辞典》《中国民间名人录》《中国现代书画篆刻家作品集》《中外咏梅诗书画大联展作品精选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初见张培创,是在他位于横山桥芙蓉的工作室中,墨香四溢的屋子四周挂满了飘洒俊逸的字画作品,屋中一张约4米长、1米宽的桌子则是他的创作台。张培创坐在创作台的一侧,爽朗的性格,不拖泥带水的诉说,谈笑间气定神闲,正如他的书法作品一样,纵逸豪迈,干净利落。

 

    结缘翰墨源于乡贤文化

    “画堂新燕舞,柳岸小莺啼。携酒邀知己,逶迤竹径西。”这是一首曾题在张培创家老宅中堂屏风上的诗,自他记事起,就会背诵。

    江南一带,读书人颇多,文化氛围浓厚,老宅、祠堂中都会放置屏风,挂上牌匾、楹联,这些请德高望重文化人书写的牌匾、楹联成为张培创学习书法的“引路石”。

    “当时也不懂,就是一种直观感受,觉得上面的字写得很好,也想做这样的文化人。”在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张培创开始了自己的书法之路。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从郑文公入手,遍临北碑,对《始平公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等“龙门二十品”尤下苦功。拜常州画家莫静坡为师后,张培创又接触了素描、速写,包括如何用笔等基本功,让他觉得收获颇多。

    在启蒙老师的指导下,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张培创考取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进行了两年的系统学习,后因学校专业停办,他回到了老家,成为新安中学的一名教师。

    即便从事中学教学工作,张培创也从未停止对书画艺术追求的脚步。课余时间,张培创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行书的突破上。行书是介于楷体、草体书法之间的一种书体,是书界诸体中书家最多、作品最丰、成就尤著、影响尤大的一种书体。张培创把秦篆、汉隶、魏碑、宋帖的风骨真谛,把历代书法的风格、意趣、气韵等一一分解,又融汇一体,形成了碑帖结合,既厚重又灵动的独特审美,神形兼备,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常州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叶鹏飞曾这样评价张培创的行书:“形成自己的特点,给人以一种奔腾咆哮、惊涛拍岸的气象,拥有雄强博大的风格。”

    一家人的书画情怀

    采访当天,恰逢大女儿张慧剑带着自己的书法作品向父亲请教。张慧剑擅长写意人物和花鸟,但在书法上稍显薄弱。如今退休,有时间研习,又再次练起了书法。张培创把大女儿当成学生一般,细看了女儿的作品,从选纸、字体结构到落款,一点一点讲解。

    一家人围坐在创作台前,共同探讨切磋,这样的场景,在张培创家可谓是常事。夫人顾凤华上世纪60年代在南京艺术学院专攻绘画。70多年的人生岁月中,一大半时间与画笔为伴,尤其擅长工笔,并对牡丹情有独钟,为了画好牡丹,她曾和张培创一起在家中种植牡丹,细细观赏。更令人敬佩的是,张培创和顾凤华始终是志同道合、风雨同舟,两人在同一所大学读书,在同一乡村任教,退休后又在同一画室创作,一起辅导青少年写字、画画。

    夫妻二人同耕砚田的场景也深深影响了儿子张泽江,自幼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习书法,从学校毕业当上公务员后,他将业余时间全部倾注于书法,成为常州市书协中的佼佼者之一、市政协书画社的领导成员。2007年,张泽江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其书法作品极具个人特色。

    2013年 ,张培创和妻子、儿子、女儿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家庭书画展,展示他们全家勤耕砚田的硕果,当时这在常州当代书画家中还是首次。

    艺术应为人民服务

    退休后的张培创更忙了,因为他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目标,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协是以量化硬条件严格“把门”的国家级专业艺术协会之一,“入门”十分不易,不但需要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还需取得相应名次。

    张培创除了每天练字,还远赴青岛、郑州、上海等地,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培训班,作品三次入选中国书协的主题性展览,并在国家级的书法展览中两次获奖,最终在古稀之年跨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大门。这是张培创挥毫续写长卷的浓重起笔,也是对他孜孜不倦学习态度的肯定。

    成为中国书协会员后,张培创继续为文化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历代书法大家都提倡重“道”,苏轼在《跋秦少游书》中说:“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张培创也认为,衡量艺术的是社会效益,不是金钱,艺术应是为人民服务的,必须创作出为老百姓所需要的作品。为此,他让自己的书法作品走出书斋,走进千家万户。乡亲婚丧嫁娶、砌房造屋,请他提笔挥毫,他从不计报酬,乐此不疲;送文化下乡、书画笔会、写春联等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也经常见到他的身影。10多年来,他和妻子坚持每月三次免费为芙蓉老年学校书画班授课;他热心培育青少年书法新人,弟子中很多人成为各级书协会员,他辅导的许多优秀学生考进了艺术院校。

    “现在就是觉得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了,感觉还有很多要学、要琢磨的东西。”在张培创看来,对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不断追求的过程,恰恰是他不断领悟、超越自我的过程,这也正是他永远前进的方向。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