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知道孟河籍大画家马万里的人很少,但他在广西书画业内有很高的知名度。这虽然我没作过调查,但从我所了解到的情况与有关资料来看,我们常州籍的现有画家,对马万里的了解恐怕也不是很多,特别青年画家,知道的就更少,所以常州家乡人民群众对马万里了解的人就很少了。所以今天,我把大画家马万里的文章写出来,才觉得有着不寻常的意义。大画家马万里是令我们家乡人民尊敬的一位爱国老画家,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史增添了厚度与深度。 马万里(1904-1979),常州孟河人,是被誉为“江南第一圣手”孟河四大名医之一马培之(1820-1903)的孙子。原名瑞图,字允甫,又字万里,别署曼庐、百花村长,晚年自号大年。斋名拏云阁、紫雪仙馆、曼福堂、去住随缘室、去矜斋、天地庐、墨君堂、东风堂、九百石印精舍等。曾历任国立暨南大学中国画系教授兼中国画研究会导师、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及艺术教育系教授、广西美术会理事兼审查委员、桂林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兼国画系主任、广西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理事、政协广西委员会委员等。马万里擅长精于中国画、金石、书画。名躁宁、桂、渝、沪,饮誉海内外,是一位从事美术创作、杰出的书画篆刻艺术家与美术教育大家。 马万里与桂籍人士交往甚笃,与广西结下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新中国成立后,他不仅亲自向广西博物馆捐赠作品,还为广西博物馆收藏名家书画作品致函友人,动员大家将作品“献之政府,归为国有加以保护,流芳百世岂不妙哉”。1922年他考入南京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曾受业江南名士钱振锽门下,与名山女婿词人谢玉岑相交甚笃。在留校任教期间经常往来宁沪,与海上名流论艺。后于1925年春在南京中央饭店举办个人画展,盛极一时。同年夏天又与舅父张仲青在常州举行扇页联展,由进步政治活动家庄蕴宽任主持。其时与在常州公演的梅兰芳相识,梅赠其西洋红印泥于马万里。马万里与张大千、谢稚柳、陆抑非的交往的授业老师。他自二十世纪30年代中期到广西从事艺术教育和书画创作活动,与著名学者、政界闻人马君武并称为广西"二马"和三友图。他自任社长,曾任上海真如国立暨南大学国画系教授、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及艺术教育系教授、中华艺术大学国画系教授。被孙中山誉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的中国油画巨匠,国画先驱者李铁夫对马万里也极为赏识,称其是“热爱生命的画家”。1935年秋,马万里举办个人画展时发出:“他日与于文艺复兴之业者,微斯人其谁与归乎?”的感叹。 1935年秋,与老画师黄宾虹联翩赴广西行联展于南宁,为宋庆龄雕刻的印章盛况空前,获得"马君以其艺倾倒南中名流"的美誉。后受广西当局邀请于广西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任教。翌年到桂林与张大千、徐悲鸿两位挚友昕夕谈艺,多次合作。1936年6月筹办广西第一届美术展览会,开幕展出近一个月,共展出自己与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张聿光、汪亚尘、高剑父、常州刘海粟等饮誉海内外的大名家及本省名家的画作近500件,马万里与徐悲鸿共同担任审查委员,画展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全国各地以创作和办学为主,积极组织书画义卖展出,支援国家抗战。他和广西有关系始于山水甲天下、又是文化名城的桂林,尤其是抗战时期,因桂林战时后方的地理环境和政治氛围,一大批专业各异的文化人聚集于桂,马万里即是其中一位著名书画人士。他为了推动桂林美术抗战教育运动,在1941年10月创建桂林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兼国画系主任。他着力提倡"简朴生活与高尚思想统一是提高艺术创新的力量"的主张,并力邀张大千、徐悲鸿、张安治等名家来校开讲授课。至1944年秋,日寇侵犯湘桂,马万里被迫离桂避难至贵阳、重庆、成都等处写生及开办画展。在那个举国离乱的年代里,继续为抗战从事美术教育,募款支援前线抗日的活动。马万里在渝期间作(《水墨葡萄》作为国礼赠美国总统罗斯福)。其后又辗转昆明、大理、保山、腾冲等处写生及举办个人画展。 1954年时任国家副主席李济深极爱马万里之才,常与其谈艺论教。马万里也将所藏、所作精品或借赠与李济深共相展玩,1955年李济深曾将马万里2幅画赠与毛泽东。1958年人民大会堂落成后,李济深亦曾邀马万里作巨幅悬于厅堂间。又曾为国母宋庆龄篆刻“庆龄女史印信长寿”白文八字印一枚。1960年他应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韦国清及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邀请后,他又重返广西桂林定居工作,任广西文史馆副馆长,这一去就是19年至1979年病逝。他广西桂林定居工作期间潜心钻研画艺及书法篆刻之道,为广西地方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马万里把自己的全部给了壮乡,作为在1930至50年代就有资望有影响的书画家,他的书画才情和成就无疑成为了广西现代文化中不可忘却的精神财富。只是马万里去逝的时候,整个中国的文艺尚未复苏,加之他的作品散失过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他的进一步认识。我总觉得马万里的书画作品和艺术成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在常州办一些展览。让家乡人民了解他但不是广西的一名大书画家,更是我们常州一位毫不逊色的书画大师! 徐悲鸿先生1936年在桂林时给马万里画展写过一个序,开篇即称“频年以还,游艺中原者,马君万里名藉甚。”然后再讲他在上海、南宁时画界贤士们是如何推崇马万里、欣赏马万里。的确,我们现在从马万里留下的书画手札看,马万里生前交游甚广,名士气度,卓尔不群,是一个在京派、海派画家里都很有地位的书画大家。他创作了大量的书画作品,以书画寄寓自己对常州家乡的情操和对新时代的赞颂。马万里也非常热爱常州家乡,1989年先后在南京博物院及常州博物馆、常州市工人文化宫为马万里举办过个人遗画展。
一、传奇人生
1、传奇一生:马万里于1954年经许麟庐介绍,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清代皇室格格金默玉相识并结为夫妇,金默玉是他的第3任妻子。他的妹夫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雷沛鸿;当代著名文字语言学家、书法篆刻家、"山东五老"之一的蒋维崧则是他的表弟。后与老画师黄宾虹联翩赴广西行联,徐悲鸿曾誉马万里“卓尔不群”,在马万里举办个展时,张大千发出谓之"不犹人"。以称颂马万里的艺术成就卓然高妙,非同凡响。是继清代孟觐乙、宋光宝两位外省籍名家之后,被称为"江南来客第三贤"。他在诗词、绘画、书法、篆刻方面皆具有十分突出的艺术造诣,其中以花鸟画作品闻名于世,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艺术大名家。马万里画艺,自幼好而乐之,才长功深,自致高远。观其所为山水松竹鸡雏之类,笔墨流畅融润,满幅无非生机。物象本是无情,看去却似有情,此是画家三昧,最为难到之佳境。至其能事所在,花卉尤为绝出。曾为百花图卷,但见一片绚烂,莫可名状,花花叶叶,尽态极妍,燕瘦环肥,殊色同美。繁处密而不乱,疏处简而有法,使览者悦目怡情,叹为观止。前辈名家,同时作手,佳评盈耳,难于尽述。惟大书家曾农髯称其画风"饶有春气",可谓全面扼要,别具只眼。 2、绘画一身:以绘画名最着,花鸟、草虫、蔬果、鸡雏无不精妙;兼擅山水,雄肆苍劲,有明人笔意,偶写青绿,亦雄奇可喜。所作花卉,红英璀璨,素蕊芬芳,在纷披历乱中自绕春阳气息。他绘画艺术既使得物象传神精准,又不能影响中国画那种独有的、厚重的人文情怀和传统文化韵致,这是他经历了长期探索和积累。要想解放笔墨,使之展现出西画所具有的色彩层次感空间结构及透视关系等优点,他下足了功夫。主张学习西画应当“藏而不露”,将西画的优点融会于传统的中华技法之中;立足于中国画技法,通过借鉴其他传统艺术如书法、篆刻的特色,丰富技法,弥补不足。多年锤炼和自小打下中国画技法的扎实功底,让他能够适当通过勾、皴、擦、染、点的组合运用,色彩精心调和搭配,蘸墨干、湿、浓、淡及笔锋提顿开合的巧妙变化,熟练营造出与西画元素异曲同工的画面效果。但同时又保留传统中国画当中疏密构图、位置经营、错落有致的特点,题跋和钤印的位置也极其考究。这些都契合了徐悲鸿先生“古法之佳者守之”的观点,也透露出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自信。这种对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坚守的态度,是“中西融合”的前提。 3、别具一格:名人对他艺术成就、艺术风格的评价。画格清丽,才思俊逸,有所创作,恒若行所无事。“他日与于文艺复兴之业者,微斯人其谁与归乎?”——徐悲鸿。“不犹人”——张大千。六法以气韵得之天授,思兹所谓愈学愈远也,万里贤棣以妙龄所为书画,骨韵之清丽当压倒一切,老髯亦当引为畏友。——曾熙。一代画师齐敛手,天涯握手尽文人。梅魂菊影商量遍,花卉作品集萃活色生香五百春。少年哀艳杂雄奇,秀出南天笔一支。——吴观岱。“万里君笔墨超逸,为世所推许,所作花卉娟秀绝伦,有飘飘欲仙之致,而追摹元明诸家古色苍然,仍不失其风度,自非学富力深,讵能臻此,其一种逸韵当自胎骨中带来,非学力所可及。——吴待秋。“允甫仁兄妙绘活色生香。”——吴昌硕。“秋月气清千处好,化工才大百花生”随园句也。允甫(马万里)之画绚烂崝嵘,其才之大,见者莫不知之,乃其气之清,则人未必知之也。气不清则为粗才。允甫之才大而不粗,吾无间然。——钱名山。画笔自是当世第一流人,顾反谦不肯居何也。画德仲怀于此益见之矣。——-潘伯鹰。“设老弟(马万里)得优越设身处境,作品当不在谢君(稚柳)之下也。非至友标榜之语,实际能力然耳。”——李苦禅。 马万里早在青年时期,就得到了海上诸师友的奖掖和赞誉,吴昌硕曾谓之“活色生香”、“活泼生香”;曾熙则评他的画“触处春生”;及至盛年,广历四方壮游天下,画坛诸大家更是对他推崇备至,徐悲鸿认为其“画格清丽,才思俊逸”;钱松喦对马万里构图、笔墨亦极为称赏;张大千最喜爱他画竹,邓散木称“竹奇佳”;徐邦达认为他画堪为“艺林三绝”之首;李苦禅则说他的画不在谢稚柳之下。湛翁此题所言:“马万里先生当时造诣,实难其匹。” 4、书法皆精:他的折叠书法艺术兼行楷篆隶之胜。以隶书参入篆意,乃其独创。笔力刚健雄劲,气势恢宏。徐悲鸿称其:“书法似明人,得其倜傥纵横之致。”可惜十年文革,他的书法作品集珍被管制,马万里也被剥夺了从艺的权利,看管人员只允许他用朱笔写毛主席诗词一个内容,而且强迫他天天写检讨,他被迫无奈,只可用钢笔。即使如此,他写的毛主席诗词,特别是钢笔字,在硬笔书法中,亦被誉为世所罕见。他的书法行、草、篆、隶4体皆精,丰腴秀美,恣意纵横,结字疏朗萧逸,行气连贯,具有浓烈的文人气息。特别是文革吴玉如与马万里的书信来往以后面世的更少,只能在国画作品的题款上窥得一斑。马万里的硬笔手札,一般都是直书,像写墨笔字一样,很注重行气,字迹不拘大小疏密,或行或草,如行云流水。用笔圆润,流畅活泼,绝少棱角,且字体结构严谨,一笔一划皆从法帖,不失规范,故益显得稳健潇洒,十分耐看。 5、篆刻艺术:马万里书法作品面世极少,只能在国画作品的题款上窥得一斑。他的篆刻艺术源溯秦汉而能摄其神韵,尤以白文印法度严谨又富于变化,这和他一生不断摹临汉印有密切关系。他书画篆刻艺术印风刚健古朴、平正谨严、干净利落,丝毫没有染上世俗流行的贪大求奇,以粗野为豪放,以狂怪为新奇等不良习气,堪为后学楷模。
二、代表作品
《桂林独秀峰》《雪泥鸿爪册页集》《曼玉墨妙》《云溪精舍图》《云溪精舍图手卷》《事事如意》《三秋图》《桂林老人山》《岁寒三友图》《松猫图》《紫藤金鱼》等。先出版《马万里书画集》《万里画集》《马万里花卉集》《万里画屏》《马万里墨妙》《南兰陵马万里画屏二十四幅精品》《万里印存》《紫云仙馆印存》《曼福堂篆刻》《曼福堂印谱》《马万里山水花鸟草虫走兽精品》。后《马万里书画篆刻集》《马万里三代书画选》《万里人生》《荣宝斋画谱•花卉部分/马万里绘》《马万里画集》等。
三、徐马张交往
抗日战争时期,马万里与徐悲鸿相识于桂林,在长期的艺术交往当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曾一同在广西举办美展、书画义卖;一同办学从事美术教育活动。徐悲鸿曾誉马万里"卓尔不群",鲁平创作的《马、徐、张联画岁寒三友图》更在马万里举办个展时发出"他日与于文艺复兴之业者,微斯人其谁与归乎?"的感叹。这期间,两位大师多次进行合作,创作了不少精彩的绘画作品。譬如2人合作的《松猫图》;徐、马及张安治合作的《迎春图》;徐、马和张大千合作的《岁寒三友图》等。后马万里客居四川,又应徐悲鸿、张大千之邀入"蜀艺社",常有合作。解放后,马万里应徐悲鸿、李济深邀请奔赴北京,后在京旅居逾十年。徐悲鸿晚年作画所用印章多为马万里所刻。1953年闻徐悲鸿死讯,马万里悲痛不已,曾辍笔数周不作画以悼亡友。马万里与张大千的交往,见诸各地史料记载。早年2人结识于上海,同入秋英会、蜜蜂画社。后马万里与黄宾虹相偕入游八桂,又与大千在广西相遇。两人并徐悲鸿,在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桂林独秀峰》就是彼时马万里与张大千合作的一幅作品。还有一幅《云溪精舍图》,也是张大千题的行首。马万里入川之后,又得与张大千再续前缘,合作过《登秋山图》《高仕松竹图》(张大千画高仕,马万里写苍松,罗文谟作墨竹)等作品。期间,张大千还将一张自画像赠与万里。
四、徐悲鸿作序
释文:频年以还,游艺中原者,马君万里名藉甚。余赴沪时过谢公展,公展兴最豪,高亢健谈,每纵论当世英彦,辄乐道马君。廿四年秋,余慕八桂山水之胜而来南宁,至则遇其贤士大夫,无不言马君者。盖马君以其艺倾倒南中名流,先我而至,已数月于兹矣!马君画格清丽,才思俊逸,有所创作,恒若行所无事。书法似明人,得其倜傥纵横之致,而治印尤高古绝俗,余昔所未知也。马君既多才多艺如此,又广历名山大川,精进不懈,则他日与于文艺复兴之业者,微斯人其谁与归乎?顾自清以降,执笔弄翰之人,俱当时之士大夫,畏难就易,辄习尚浅薄,号为简雅,一如中国不修武备,独夸言和平然者,以故雄奇典丽之作,阒焉无闻。吾与马君今俱盛年,丁此末世,凡其颓废与所因循苟且而同流合污,腼然苟全于人心之下之艺,允宜悬为厉禁。孤诣独往,冀其高远,乃吾党之事,知马君必当与不佞共勉,且不计世人之接受与否者也。民国廿五年六月悲鸿序 马万里一生精通诗书画印刻,他跨越新旧中国;尤其是新中国后,供职于国家机构,以己之长积极服务于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在教育与创作上建树甚高。他的作品清丽俊逸,饶有春气。今天我们家乡人民重睹他的遗画风采,我依然以为他不但是广西,更是我们中国书画历史中的一座高峰。在他家乡常州面临文化大发展的今天,我辈当勉力永怀,不能忘却这位已故多年的常州籍名大画家。文/程协润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