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峰地区有一兄弟俩合办的藏石馆,名曰“硕墨堂”,藏品颇丰。他们在巴林石收藏中走过了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粗到精的过程。十几年来,兄弟俩积累了一条以石养石的经验,颇受人们的称赞。他们不仅把所有的藏石分门别类,而且把每一个品种都排出1、2、3号,1号最佳,2、3号次之。有时要用钱再购新石,就从“次之”部分处理,顶尖的东西留而不舍。这样,以石养石滚雪球,越滚越大,藏石也便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形成良性循环。 要善于调余补缺 在以藏养藏的过程中,不少藏家将多余的复品推向市场,以变现后的所得购进自己的缺品。笔者一位收藏邮票的朋友,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对自己的藏品进行归类,将汇集成套后多余的复品拿到市场上卖出,即使是一些多余的珍贵复品,他也倾囊而出。如今,靠着调余补缺的方式,他的邮票收藏已经形成相当规模和档次。 藏友间的交换也是调余补缺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开放式的收藏中,仅仅靠个人努力是很难达到一定的水平的,凡是收藏成绩比较突出者,大都比较善于交换藏品。当前各地不少收藏网站、报刊等都登有藏品交换启示,一些热心藏友还编了小册子,为藏友之间的相互交换提供了方便。交换可以在同一种类的藏品中进行,也可以在不同种类的藏品中进行,以自己之余换自己之缺。交换在群众基础比较广泛的收藏中最常使用,如火花、邮票、明信片、门券、票证等。首先,要把自己的复品目录整理好,提供给藏友。目录上应标明名称、产地、参考价格以及品相和可供数量,供藏友选择交换。与藏友交流要树立良好的收藏道德,应说话算数,不要让藏友失望,及时当面交换或妥善邮寄。在藏品交换中,也应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对个别不守信用的人应及时通过收藏组织和收藏网站、报刊给予曝光。 交流有益,但要得法。藏友间交换藏品以调余补缺,关键是要使双方藏品的价值大体得当,做到互惠互利,作为当事者,不仅要清楚自己藏品的价值,更要弄清对方藏品的身价如何,缺乏成熟的思考,很容易造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后果,使交换变成得不偿失的盲目行动。 要善于“精兵简政” 收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追求“大而全”,应该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实力,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选择一、二项作为收藏方向。一些初学收藏者面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的藏品,往往经不起市场的蛊惑,头脑发热,今天买古瓷,明天买古玉,后天又买字画,盲目跟进热门投资,梦想买进抢手货,立即发上一笔,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收藏者应从实际出发,集中精力、财力和物力,选择自己了解熟悉、能够把握的物品进行收藏,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终将有所收获。 实践证明,专项收藏会使藏品量更大、品更精、更易出成果。随着收藏者的鉴赏能力和品位的不断提高,许多藏家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情况,开展以某一个品类为主的专项收藏,他们调整收藏次序,缩减收藏项目,对藏品进行“精兵简政”,将过去收集起来的杂乱藏品“下岗”投放市场,以保证主藏项目的顺利进行。一些功力深厚的聪明藏家在市场上全面出击,游刃有余,见到能够赚钱的藏品,尽管不属于自己的收藏门类,也大胆买下,适当时候再出手,但其目的还是为了“养”自己的专项收藏。 陶瓷茶壶是普通的藏品,可是到了徐治潭先生的收藏室里,或许您才会感受得到中国陶瓷茶壶的博大精深。在他收藏的上千把瓷壶中,青花、五彩、精彩、单色釉、浅绛彩、瓷雕等等,中国古代陶瓷的各种工艺可以说应有尽有,绘画图案也涵盖人物、山水、花鸟、动物各个方面。成规模系列的专题藏品与单件藏品的价值明显不同,它不是简单相加,而会高出许多,这也是对收藏劳动的充分肯定。 上海的一些藏家专题收藏的道路,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如陈宝定的算盘、蓝翔的筷子、冯建忠的创刊号等。更有的收藏家还建起了私人的专项收藏博物馆,如享誉全国的王安坚钟表博物馆、陈宝财家庭蝴蝶博物馆、许四海茶艺馆、杨顺发世界铸币收藏馆等,让人惊叹不已。 专项收藏还有一个好处,可以集中精力对藏品进行研究考证,发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写出让人受益的文章甚至专著。藏品是有形的,文化是无形的,有形的藏品只有附着上无形的文化之后,才会变得有内涵、有品位,才能从中寻求真理、感悟人生、学习知识、享受生活。曹新吾先生多年来,专门从事“官窑内造”款瓷器的收藏,不仅藏品成了系列,而且成为行家里手,经常在全国性的收藏报刊上发表有关研究文章,还出了两本专著,稿酬颇丰,并用稿酬所得不断购入新的藏品,这也算是以藏养藏吧。 (责任编辑:人文常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