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我怎样收藏?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收藏使我伴着兴趣而生活,因而比常人拥有更多的快乐。我父亲是图画老师,在父亲的诱导和影响下,喜欢集邮、看小人书,喜欢写写画画。因而对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灿烂的民族文化感兴趣。甚至在1968年我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时只有18岁,也带着集邮册,在建设兵团坚持集邮,当时工资低,只有15元。也就只能收集同学们用过的信销票,当时根本就不稀罕。同学们知道我集邮,收到信后,信封或者邮票就送给我了。虽然,那时候文革票印刷量很大,但是消耗量也大。这是新中国邮票的一段特殊历史。“文革”中被大家忽视的“文革票”,文革后的身价扶摇直上,当时新票也只要8分钱,信销票随处可找,根本不要花钱买,现在却几十元一张,甚至数百元一张。我在建设兵团10年,整整搜集了一大纸箱数千枚邮票和实寄封。上调回城后,经济上有点宽松,更是潜心搞收藏,首先将文革时期、文革以前的邮票全部补齐,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我用在建设兵团搜集来的旧的“文革”邮票交换来的。上世纪80年代我编组了多部邮集参加各地邮展。如1983年常州市首届集邮展览,1991年华东五省、市联合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集邮联展,巡回展等。我的邮集还多次代表过常州火车站,代表过南京铁路分局,代表过上海铁路局参加过许多大型邮展。从而结识了许多德高望重的收藏界的老专家、老前辈,无论在藏品、藏识、还是藏德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启迪。所以说,集邮活动相当好,集邮可以修身养性,集邮可以增长各种知识。集邮是最普及的收藏品,世界上很多名人都是从集邮中获益的。1992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使用了38年的粮票开始取消。我又潜心收藏粮票。通过多年的努力,我的粮票藏品达到一万多种,并受邀担任《粮票文化》杂志副主编。自己撰写的多篇文章也被省内外报刊发表。我还集电话磁卡,并参加2000年江苏省首届电话磁卡展获三等奖,是众多常州参展者中唯一获奖者。后来,我独辟蹊径,利用我本人在铁路部门工作的有利条件,利用我学到的业务知识,碰到的各种铁路资料,选择重点收集各个历史时期的火车票以及各种铁路票证,这就成了我的优势条件,成为我的强项。正因为我占有了这个优势条件,我的收藏就更有了成果。自己的收藏事迹先后被常州电视台、广播电台以及《常州日报》、《常州晚报》、《交通运输》、《扬子晚报》、《上海铁道》、《常站通讯》、《铁路票证通讯》、《中国收藏》等10多家报刊报道。1998年,我在车站“改革建议书”写了一份《充分利用站台票这块阵地》,被分局评为“金点子奖”,这“金点子奖”是常州火车站唯一获得的最高奖项,分局特别发了命令表彰与嘉奖我。这样大大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提高了收藏兴趣,平时只嫌时间不够用。业余时间经常与会员在一起探讨各种收藏品的理论与鉴定,协助会员出版收藏类书籍,自己近年来也在各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上百篇。收藏不但能怡情、储财,还能益知、强身健体;收藏是知识的宝库;爱好收藏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奉献。再说,人无爱好,也是人生一大憾事。(文/张修明) (责任编辑:人文常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