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人物画的热情的再次迸放到对主题性创作的回归只有一步之遥。而催化剂却必须是一个能够从心灵上对朱乃正产生撼动的事件。但是当朱乃正真正面对着震撼社会的巨大人物画题材时,他又一次徘徊在现实主义的直面相对还是传统思维的象征与写意的选择之间。这个震撼事件是三年前青海玉树的地震;不是地震本身,而是藏传佛教喇嘛在地震之后的担当,从心灵的深处震动了乃正。当朱乃正在听到2010年青海玉树地区发生于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的地震时,看到电视上和互联网上大量的图片报道地震造成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时,泪水充盈着尚未昏花的老眼。尤其是其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发生于7时49分,震中位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境内。朱乃正记忆中美如神境的玉树的百分之九十的民居全部震倒,居住在青海的21年中,对玉树藏民的了解和感情使得他无法面对眼前的惨景。当他看到在藏传佛教的喇嘛的主持下给死者举行的集体火葬时,他的心颤抖了,他再也按耐不住,决定以喇嘛为地震遇难者主持火葬葬礼的情节作为他的作品主题。 所谓的主题性绘画和一般以人物为主体的绘画的区别在于主题的鲜明性,叙事的清晰性,和某种戏剧性亮相般地将主题突出的画面设计和构成。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主题性绘画主题性绘画,既包含了风俗画的元素但不是风俗画,大多数是表现人物活动的画,但是画中人物是社会价值观和社会理念的代言人。所以主题性绘画强调两点:现实生活的参与和社会价值的判断。面对如此震撼的题材,具有丰富主题性作品创作经验的朱乃正犹豫了:如何在象征表现和现实描绘之间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切入点?这个题材关乎着人类最无法解决的问题:生与死的问题,也关乎着人类信仰中的最尖锐的问题:天堂和地狱的问题。当地震灾难性地在霎那间将普通的人世间的一切抛进了惨绝人寰地狱般的境地后,在一片尸首横陈的废墟中行走着身着酱红色袈裟的喇嘛收捡遇难者,并在一片残红的大火中,在一片诵经声中,将这些不幸的灵魂送上天界(图12)。但是朱乃正不满意这个构图,几易其稿,终究没拿出一个令他满意的草图。这个作品的要求很高:既要表现死亡,但有不能太赤裸,既要以象征的手法表现对灵魂的慰籍,又不能不直写实景。朱乃正转向以象征的手法来集中表现喇嘛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将遇难者的火葬作为背景处理(但是这种构图又缺少了视觉的冲击力度,而且很容易产生视觉的误读。几乎有大半年的时间,朱乃正一直在这个创作构思上进行各种探讨,力图在表现,象征和写实之间再次找到一个聚合点,把这件《天祭》贴切地置放在其之上。 遗憾的是朱乃正在2012年被确诊重病后,虽然经过各种积极治疗,但是终究没有回天之术,朱乃正晚年对人物画的回归之路刚刚开始,而他对自己的路径的设计是在《国魂:屈原》这件作品的理论立足点的进一步发展。 仅以此文在新年开端纪念朱乃正和他的艺术追求。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