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原南工党委书记刘忠德调任国家教委担任副主任。党委副书记陈万年在短暂主持了一个阶段的工作后,于1986年底,45岁的陈万年和46的韦钰,同时被国家教委任命为学校的党政一把手。在国内重点大学中,当时这么年轻的搭配是极为罕见的。 “同一张文件上任命,又在同一张文件上离开。”陈万年和韦钰,真是缘来缘去皆是缘了:1993年,早先已在3年前兼任中共江苏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书记的陈万年,告别了学习、工作了几十年的东南大学。而同一天,韦钰也离开东大,赴京担任国家教委副主任。 陈万年担任省委高校工委书记、以及后来担任省教委“一把手”期间,正值高校体制改革热火朝天之际:高校扩招、高等教育资源重新组合、各地大学城建设如火如荼。 在他任内,江宁大学城、仙林大学城开始了最初的奠基;扬州大学、南通大学、苏州大学等省内高校的整合重组有条不紊进行……从调研考察到拿方案、向教育部和省委常委会汇报、最后到调整、任命宣布,“哪一个环节都不能松动,那时候是马不停蹄奔走在各地。” 陈万年记得,扬州六所高校合并时,是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是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第一次“试水”,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都有几十年以上的独立办学历史。前前后后跑了多少次,协调各方意见、综合各种因素,一点不敢马虎。”最后看见“扬州大学”终于顺利挂牌时,陈万年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回顾自己从管理公办高校到管理全省教育的这“两个10年”,陈万年说自己“但求无愧于心,无愧于组织和江苏教育”。 三江学院的10年,耕耘在民办教育的沃土 2003年,已在江苏省人大工作了3年的陈万年接到了这样的邀约:希望他能“出山”,担任已创办了整10年的三江学院“掌门人”。 三江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是江苏省首家民办本科普通高校,也是全国最早的四所民办本科高校之一,它是1992年由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的一批退休教授和管理人员发起并创办的。其时,正值三江学院的首任董事长、省政协主席钱钟韩院士逝世之后一年。 钱老是陈万年的恩师,接过钱老的接力棒,让陈万年备感肩头的份量。按照民办教育管理规定,国家公务人员不得在民办教育机构担任职务。在征得时任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李源潮同志的首肯和鼓励之后,陈万年毅然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担任了三江学院党委书记、董事长(现改称理事长)。 9月到任,10月就迎来了建校10周年的校庆,校庆大会上,陈万年向全校师生发出号召:“10年再造一个新三江!”彼时,三江学院只有区区5000名学生。事实上不到两年,三江学院就实现了罗家伦先生“万人大校”的梦想,之后第5年就达到了15000名学子的规模,现在“三江学院”的学子已经达到了18000名。 “三江传人办三江”。学校创建时,钱钟韩院士曾这样寄语三江学院的师生:“弦歌不绝、学海无涯、泽被三江、志兴中华”。办学中,陈万年和伙伴们一直笃守三江师范学堂“俭朴、勤奋、诚笃”的传统,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优先、规范管理、以质取胜”理念,终于将学校办成了一所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完善、全国有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高校。 在全国民办大学中,他们第一个通过了全国首批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水平评估。“我们敢于大大方方把‘三江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挂在学校官网上,就是为了让社会检验我们‘以质取胜’的诺言!”今年初,在教育部召开的本科教学工作质量推进会上,三江学院是唯一受邀并发言介绍经验的民办高校。 在对陈先生访谈的过程中,秘书不时进来汇报新的工作安排,他一一记在备忘录上。对年过七旬的陈先生来说,三江学院可能是他为江苏教育奉献的最后一站了,“我很珍惜工作着的每一天。”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