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收藏名家 >

横山桥七旬老人8年为13000余条方言“建档”

时间:2019-03-22 09:32来源:未知 作者:范玉贤
任德明从70岁起编写《武进方言》,立志传承“吴音”,历时8年,凭借一己之力,上下册集结了30多万字13000余条方言。

   昨天一早,78岁的横山桥东洲村老人任德明就出门了。

  “老任,《武进方言》下册编到哪了?”“要毫烧点(快点)啦,我们等着看你的新书呢!”一路上遇到的朋友,都在询问他的进度。

  任德明从70岁起编写《武进方言》,立志传承“吴音”,历时8年,凭借一己之力,上下册集结了30多万字13000余条方言。

  吴语区不少县市的方言词典都由人大、政协等相关部门牵头,几十人的编纂班子,有组织、物质等多重保障。任德明自嘲他的《武进方言》是“五自”产品:自己编写、自己校对、自己作序、自己摄影、自己掏钱,“也想过找人合作,但付不了工资,白差工没人愿意干。”

  初中毕业后,任德明就外出求学、当兵和工作,在他乡闯荡了30多年。其间,乡音帮他找到了很多同乡,通过同乡结识了当地朋友,很快融入了新环境。有时,只要听到广播里传来锡剧声,他都会驻足聆听,险些忘了出来要办的事。“这段经历使我感悟到,乡音是一张不用盖章的‘介绍信’,是一本不用查找的‘地图册’”,也是我编著《武进方言》的一个动因。”任德明说。

  1991年春,任德明回到了阔别33年的故土武进,发现不少年轻人说方言不时“短路”打咯噔。“本地话已经‘讲勿连牵’了,这是我编著《武进方言》另一个动因。”

  退休后,任德明回到武进老家,被邀请参加一个镇的地方志编写工作,恰好负责方言篇,“这给了我‘趁汤下面’的机会。在完成只需几百条的方言篇内容后,我就着手编写《武进方言》。”

  他将眼镜、本子和笔放在家中自己常停留的几个位置,以便随时随地记录。每次外出,他将手机短信功能用来记录方言,不明就里的同事见他专注拨弄手机,笑他成了“手机控”,“老了老了,还要跟潮。”有时记下来的方言不小心当短信发了出去,还闹了不少笑话。

  每天晚饭后,他会跟在人群中散步个把钟头,每回都会把不重样的方言收入囊中,少则三四条,多则七八条。后来成书的8000多个方言条目,有一半是靠这种“烂笔头”的办法收集的。

  方言古字古音多,通假字、异体字、疑难字、生僻字多,仅靠几本一般的汉语词典难以查证,这几年,任德明家中添置了很多专业书籍。“老伴儿是个‘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人,买书的钱,加上好几万元的出版费,让她十分‘肉痛’。”任德明笑着说。

  他还是图书馆的“常客”。在武进图书馆,任德明把馆里有关吴方言的书籍看了个遍。原武进县60多部乡镇志和武进区后来出版的10多部镇志中的“方言篇”,他都细细地读了一遍并复印好,“这本《武进方言》的实际作者,应当是武进的广大群众。”

  为加快收集整理方言的进度,70岁那年,他开始自学电脑,时常打电话向身在无锡的儿子“求教”。有时候电脑坏了,儿子还要奔波上百公里赶回来修。“算起成本来,快赶上一字千金啦!”儿子调侃道。任德明觉得,既然开始了,就不要轻言放弃,他还写了打油诗自勉:“年过七旬学电脑,半半六十不开窍。开弓呒不回头箭,赔饭贴工勿懊憦。”

  写书的过程可谓波折不断:他存在电脑里的8万多字书稿因为操作失误丢失了;初稿完成,人却因为过劳发生脑梗,住进了医院……“这些对我的打击不小,但还是挺过来了。”任德明说,自己了却一桩心愿固然好,但更看重编写书稿的过程,由此带来的生活乐趣和文化享受难以言表。

  2016年,耗时5年编写的《武进方言》出版了,共收录武进方言条目8200个,谚语、歇后语600条,民歌24首,分14个部分。出版后,任德明收到不少反馈,还遗漏了许多方言,于是从当年下半年开始了“续集”的编写工作。近3年来,又收集方言5000余条。“上下册‘夯卜琅当’(一共)有13000余条,30多万字,笔记密密麻麻记了十几本,现接近扫尾。”任德明说道。

  “我编著这本《武进方言》,试图为包括武进方言在内的吴语太湖毗陵小片作一点小小的补充,为人们保护、传承和研究武进方言提供一点资料。”任德明总是说,方言出版的功劳应该归属广大劳动人民。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