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曦,1957年生,奔牛人。师从南京艺术学院、工笔花鸟大家刘菊清教授,擅工笔花鸟。现为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常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常州市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武进区花鸟画研究会会长、武进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并长期担任江苏省国画院、常州画院、常州工笔画研究院、武进书画院、珠海政协画院特聘画师。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工笔画、花鸟画大展和江苏省花鸟画优秀作品展,更被《中国美术选集》《世界美术集》等收录。 时隔六年,又见郭林曦老师;再次回到,春天的小镇街头。最熟悉不过的这个时节的奔牛镇,月季的红与柳叶的绿、集市的喧与公园的静、回忆的暖与时间的冷,密密匝匝扑面而来。走进京杭大运河畔郭林曦的画室,和他聊一聊共同关心的旧友、品一品最近创作的画稿,春茶袅袅蒸腾的淡泊雾气中,让灵魂停驻在这古镇独有的鲜妍静好时光,思绪也如此静远悠长。 樱花影里歌舞,小镇工厂拾取青春时光 1957年,郭林曦出生于奔牛镇。生于斯,也长于斯,他在这重文重教的古镇度过青涩年华。“学生时代,每逢寒暑假都会去南京找阿姨玩。”郭林曦回忆道。彼时,郭林曦的阿姨、日后享誉海内外的工笔花鸟大家刘菊清教授,还是南京艺术学院的一名年轻教师;她与年长三岁的胞姐十分亲近,对灵秀的小外甥也很是喜爱。于是,栖霞山下、玄武湖畔,六朝古都的山山水水、大街小巷都留下了小林曦的足迹,他还是最爱待在南艺校园内,守着阿姨画画、写生,艺术的萌芽也在这一个个寒暑悄悄生发。 两地光阴,宁静悠长;流水绕户,时光不迫。1979年,22岁的郭林曦进入武进生活用品厂工作。“那个年代最时髦的就是工厂青年了。”在厂里,郭林曦负责工艺美术设计,给枕套、床罩等产品设计绣品花样。大多是龙凤、花卉图案,他先形成画稿,再由机器绣出。“画花样子,用的正是工笔花鸟技法。”绘画基础与出众天赋让郭林曦游刃有余,更是慢慢萌生出了要出去进修、提升自我的想法。 1982年,郭林曦来到南京艺术学院,跟随刘菊清教授学习“图案装饰”,历时一年半。在此期间,年轻的郭林曦正式与工笔花鸟结下不解之缘。1984年,他又跟随花鸟画大师喻继高继续学习;待到1985年,郭林曦已跻身江苏省美协会员了。 “每当想起这段时光,梅花就落满了南山。”在南艺校园,郭林曦四处听课,如饥似渴地吸取着专业知识养分。“还有就是出门写生,梅花山、中山植物园……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想我愿意当个画家,用我的一生与’美’相伴。”郭林曦说。 牡丹园中写生,文化站长描绘浮生万象 上世纪80年代,郭林曦与赵治平、莫静坡、顾中平等武进书画界元老一起,参与了武进书画院筹备工作。纵使见识过再多繁华,他的心中还是眷恋小镇生活,因而没有留在画院,转而回到奔牛,任文化站站长,一待就是23年。从1994年到2017年,郭林曦将人生最好的年华付于群众文化,致力于丰富家乡父老的文体生活,自身也从这丰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用之不尽的创作养分。 这小小的文化站,一开始建在运河北边的老街上,每天要走过长长的青石板路去上班。几年后搬到河南面的新镇政府,2012年再次回迁至运河北岸,定居于绿树葱茏、古意盎然的奔牛公园。数着落花,听着船鸣,小镇里的廿载光阴是如此悠长静好,在此期间,郭林曦笔耕不辍,迎来了个人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是武进书画院、常州画院等机构的特聘画师,纵然身为乡镇文化站站长的诸事繁杂,但未曾有一天懈怠于创作,全国地方的画展也都一直在参加。”郭林曦说,自己唯有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见缝插针地描绘着春花秋月、飞鸟林禽。 在刘菊清的影响下,郭林曦坚持外出写生。他数度拜访庐山的云锦杜鹃,与菏泽、洛阳的牡丹更是老相识了,还有广东的植物园、武汉的樱花校园……“从1982年起,他经常跟着阿姨去菏泽。住在农民家里,啃地瓜与馒头,心灵却无比丰足。”郭林曦笑问,你见过凌晨四点的牡丹吗?工笔花鸟画家们经常见!写生,重在锤炼观察力与表现力。“早上四五点,可以捕捉到牡丹开放的瞬间。花开无声亦有声,露珠在初绽的花蕊上滚动,氤氲香气仿佛凝成了实体。去看,去听,去共感,每个细节都是最生动的自然与生活。”半生丹青为伴,写生时绘就的铅笔稿简直堆成了小山。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之美与生活之趣味,也在郭林曦用画笔构筑的世界里徐徐盛开。 荷花荫里远眺,斑斓色彩抚慰清平余生 春夜古镇,杏花微雨,独对青灯,蛩吟入户。画室的墙上,挂着两幅未完成的画作。两幅画的主角,都是一种叫“鹭鸶”的水鸟。左边一幅,遍刷“青”为底色,郭林曦将尝试工笔与写意的结合;右边的鹭鸶站在精细勾勒的礁石上,底下的海浪与头顶的霞空,则将是重彩的世界…… 本地知名书画家、评论家叶鹏飞先生用“清雅”二字来概括郭林曦工笔花鸟的品格。在他的笔下,春花秋月俱有情,自然万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譬如,郭林曦擅画荷花。在他的笔下,成群的雀鸟掠过清晨的荷塘,朵朵荷花都具有“朝慵起”的情态;盛夏的荷塘,露珠滚在碧玉盘,荷荫里,天鹅、野鸭与鸳鸯才是主角;荷叶下躲着娇羞的水禽,是为荷韵;秋水汤汤枯叶连天枯荷疏落,是为暮荷;凉夏里的荷叶绿得幽静斑斓,而晓雾中的荷塘则自有一种朦胧绿意……另有牡丹、绣球、桃杏、苋菊、松蕉、梅樱等,以及或静或动的栖鸟飞禽,都一应具有四时意态,映射出无限人文趣味。 从2000年开始,郭林曦开始有更多时间进行创作。“工笔画极费时间功夫,之前我的绘画风格更多地受阿姨影响,也是时候寻找自己的特色了。”在深挖传统、保持中国画特色的基础上,退休后的郭林曦沉迷于更丰饶多姿的色彩世界。他摸索结合现代绘画的色彩与技法,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从日本水彩中,从岩画颜料中,寻得重彩的斑斓,并以每月一周的频率,专门外出进修。郭林曦说,工笔花鸟的笔墨情趣不能丢,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一直是他所追寻的。不再局限于常州画派的“勾勒”与“没骨”,静好了半辈子的郭林曦,也试图在笔端注入写意的风神。 江南小镇的春天也如期到来,郭林曦计划要多推着病卧在床的妻子外出走走,与远在香港工作的儿子经常视频聊天,还要择日前往南京探望耄耋之年的阿姨。世事变幻,几经沉浮,唯有花月丹青,年年伴人。就让过往的岁月尽数留在山河,也留在画纸上,以另外一种方式,与这挥洒过翰墨、体验过悲喜的时空一道,成为永恒。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