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1963年生,镇江丹阳人。国际二级美术师、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武进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武进书画院院长、恽南田美术馆馆长。近年来作品多次入选省、全国美术作品展。 有一群人,他们不惧怕说出自己心中所想,不惧流露悲喜、展示好恶。纵然世事艰险,心血犹热;不论赞美毁谤,步履仍坚。武进书画院的张振院长,就是这样一个有棱角、有目标、有行动力的人。既深耕砚田,又惠泽地方,他的创作之路与人生经历一样与众不同,也因此拥有独特的视角与难得的悲悯。丝弦缓,翰墨香,画堂晚,野树茫,与张振一道,走过再出发的旅程。 笔墨恣意处,心有丘壑 今年56岁的张振,从来不是传统学院派画者,这一点他从不讳言。他曾将半生时光尽付弦歌水袖,在越剧舞台上留下斑斓足迹。“舞台布景设计与油画基础赋予我表现力与指向性,我也将这段经历融于笔下。”一路辗转走来,他拜师镇江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薛元中,又得常州画坛重量级人物莫静坡与丁德邻指点,在绘画上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而张振却不愿赘言于此,他情愿着眼于砚间,专注于创作,将人生行至半山的所思所想付诸笔墨。 “中国绘画与中国哲学是一脉相承的。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儒家劝人求美向善,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的笔墨语言,也是同出一脉的宁静淡泊。”张振认为,中国画离不开传统支撑,题材有新旧,但笔墨精神不能变。观其山水,少有颜色,多用水墨。笔墨淋漓肆意处,画家特别崇尚行笔用线的韵味。 “线的轻重缓急、曲直畅涩、抑扬顿挫、方圆粗细、干湿浓淡,带出了中国画的节奏与情感。”而山水画的用线特别强调书法性。为此,张振多年坚持研习元季四家用线的书法韵味,十天就要换掉一支写小行书的狼毫。“每天写字作画,至少6个小时,不分周末假期,天天如此。” 先有传统,再谈创新。张振以为,中国画的创新即是个人风格的自然流露。有人爱画山,或起伏连绵,或奇崛嶙峋;有人擅画水,或涓涓细流,或风波浩瀚。张振独爱画树,这树还有讲究。他说:“野树更有情”。青山有情,绿水有情,花鸟鱼虫有情,在画家构建的水墨世界中,野树亦有情。看画中野树,线条干脆有力,层层铺陈渲染,间有点彩笔触,肆意生长,遮天蔽日,呼之欲出的气魄几欲突破这画纸营造的方寸世界。张振的笔下,只消黑与白,就能包罗万象、结构自然。这就是张振带来的纯正水墨魅力。 画院兴荣间,代有才人 “2014年,我来到武进书画院,当时就为书画院的深厚底蕴所深深触动,其背后是武进的悠久文脉。”张振说。这是一片走出过南田画派、常州画派的土地,从古至今文人墨客数不胜数。 如今,武进书画院共有5位专职画师,另有院外特聘的书法、美术人才30余人。“他们是武进书画事业的中坚力量和生力军。”许多名字耳熟能详:全国工艺美术大师萧剑波、在国内多项书法赛事展露头角的戚散花、王文明、管敬泽、徐勇、芮新丰、陈捷、章哲诚、蒋小光等,以及中国画领域中的朱利群、郭林曦、徐保林、李文君、徐思齐等。“书画院麾下聚集的人才,年龄结构十分优越。”张振介绍道,尤其是书画院的专职画师们,大多是70、80后的高学历年轻书画家。如张家毅,今年32岁的她多次参加全国展,即将成为中国美协会员。“还有张洁、徐慰刚等人,也都取得不俗成绩。”张振表示,近年来书画院不负盛名,很注重对年青一代的培养,一年开展3次培训、10多次讲座,可以说是创作长青、后继有人。 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画院?画院又该承担怎样的职责?这是张振时常思考的问题。“书画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张振认为,诗、书、画作为中国人喜爱的文化休闲方式,其实是很接地气的。“大家需要文化,也需要书画艺术。我们书画院理应亲近自然与民生,找到文化之根。”一是踏实创作,二是多开展文化艺术交流,在用笔墨记录时代发展的同时,为地方发展创造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 翰墨丹青里,文化传承 “过去的十年,对于武进而言,不仅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十年,亦是文化艺术高度繁荣的十年。”张振说。从古淹城畔的武进博物馆到区文化艺术中心,再到如今的恽南田美术馆1000平方米展厅,翰墨流传知几许,于繁华城市绽放新的光彩。 “在恽南田美术馆,我们开展高水准、学术性强的艺术展览,一年至少15场。”为此,张振特别聘请了3名专业人士负责策展、布展等日常工作。“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交流与讨论的平台。”这里办过全国花鸟画展,也连续4次举办国际版画展。背后还有武进藏书票博物馆,这座书画院旗下的国有博物馆,收藏了2000余件藏书票精品,是国内最完整的藏书票(版画)展示基地,还聘请了来自意大利、捷克、日本等国的版画艺术家来此授课培训。 公益性与专业性,在此相得益彰。张振屡次提到文化艺术应具有的亲和力,这也体现在书画院承担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中。“我们与全区各中小学都保持着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给孩子们提供学习书画文化、感受艺术熏陶的平台。”此外,书画院还是常州大学挂牌的实习基地。 笔底烟云飞走,胸次乾坤吐纳。画斋中,张振提笔挥毫,心中思量万千。当翰墨丹青邂逅城市山水、园林建筑,城市才有了辨识度;当文化艺术浸润百姓家居、孩童学业,文明才有了生命力。“江南水乡不能缺少翰墨飘香,正如现代城市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两者从不矛盾,而是相互依存。”张振如是说。无论世事变迁,张振与他身后的武进书画家团体,赴定这满城青郁的文化之旅。(文/谢书韵)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