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清代中期的著名书法家,一般以“成、刘、翁、铁”最为有名,即:成亲王、刘墉、翁方纲和铁保。这四人中,又以“刘罗锅”刘墉名气最大,这倒不是说他的字比其他三人更好,主要还是一部《宰相刘罗锅》的电视剧,让他家喻户晓,与他有关的一切,也都带上了传奇色彩。其实,刘墉同一时期常州有一位书法大家,与刘墉一样有名,别人评价他的书法:“以正、行书名。文清(刘墉)厌世后,论者推为第一。”他就是钱伯坰。 钱伯坰,江苏阳湖人(1738—1812),生活在清乾嘉时期,他的曾祖和祖父,当过县令一类的小官,是世家出身。关于钱伯坰的书法,当时有很多记载。安徽的包世臣,著有《艺舟双楫》,这是一本重要的艺文类的著作,他在书中大力推崇碑学,对清中期书法由帖转碑,起到了引导作用,影响很大。该书的“国朝书品”篇,包世臣罗列了当时的书法大家,把他们分列为五品,其中,钱伯坰和刘墉的书法列为能品,同列入能品的还有王铎、周亮工、王文治等一代书法大家。另外,吴江吴山子《仆射山樵传》,就写到“仆射山樵钱氏,以善书名天下。”“其为书若风雨骤至,飒然有声,纵横驰惊,顷刻数十纸,放笔豪饮,一坐尽畅。”这些和钱伯坰同时代人的记载,对他书法造诣和他当时的地位,讲得很清楚。 钱伯坰书法,初学董其昌,后学颜真卿、李邕等,形成了自己遒劲舒放、峻拔多姿的特点。不过,有个很有意思的事,就是钱伯坰的书作,会经常出现漏句。近几年,上手过他的十几幅作品,有一半以上会发生漏句。譬如我们看到的这幅钱伯坰书法(如图),是他写的一幅行草书,录“十洲记”,短短几十个字,就有两处遗漏,分别在“正等”后漏了“方丈面各五千里”,“琉璃之宫”后漏了“天司命所治处”,这种事在古代书法作品中很少见。古代人作书治学都很严谨,钱伯坰的古文功底应该很厚实,发生这样的事情,不知是否有意为之,或者有其他原因,就难说了。暂且把这看成是钱伯坰书法的一个特点吧。 钱伯坰书法有名,但他对常州文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文学方面。钱伯坰古文,师从桐城派大师刘大櫆。早年,钱伯坰曾去北京,投靠族叔钱维城,钱维城是乾隆时期的状元,很得皇帝赏识。在京期间,他认识了北漂同乡恽敬和张惠言,相处融洽。这段时间里,他和刘大櫆的另一位学生,桐城的王灼,把老师的学术见解传述给他们,从而使恽敬和张惠言改变学术方向,放弃考据之学而治古文。由此,“阳湖文派”开始萌芽,从而开启了常州文学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另外,钱伯坰著有《仆射山庄诗》数卷,李兆洛《旧言集》中,就收录了钱伯坰百余首诗作。他的诗,有的朴素平淡,如《家居杂兴》,开篇“绕屋皆青山,平素淡相识。风尘久留滞,忽忽展胸臆”,完全是陶渊明田园诗的意境;而写给他老师刘大櫆的《云海篇》,又是另外一种气象:“我闻黄山拔地四千仞,攒天六六莲花峰,千条飞瀑倒银汉,峰峰淬出青芙蓉。”写的大气磅礴,是名家的格局,只可惜,钱伯坰的书法名气太大,以至于把他文名都掩盖了,这真是一个遗憾。钱伯坰去世后,是恽敬给他作的墓志铭,里面就有一问“书人欤,诗人欤?”看样子,这个问题古已有之,到现在,还没有答案。 钱伯坰的书法作品,流传较多,除博物馆有收藏,各地的拍卖公司也经常有他的作品参拍,不过,因为“坰”字相对生僻,有些功课做得差的公司,就把他的名字写成“钱伯垧”或“钱伯埛”,这就给在电脑上检索寻找他的作品增加了难度,名字不对,不好找。不过事情有两面性,名字写错,我们难找,其他人也一样,这就留给有心人一个机会,或许因为别人没发现他的作品,而让你少了很多竞争对手,便宜买到捡个漏,也未可知呢。(文/张骏)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