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在常州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了承名世作品展。承名世先生之子承载,现场为大家讲述了承名世的生平和经历,还对几件作品做了解读与赏析,使大家更好地了解承名世以及他的艺术成就。我与承载先生平时交流不多,这次遇上,我提起一件旧事。那是2012年在上海,当时他在上海朵云轩集团任职,在一个艺术品拍卖会上,有一幅毗陵半园女孙的作品(如图),我纠结是否要竞拍。承载先生当时正好也在,他说这幅画很精彩,作品少见,达到馆藏级标准,如果常州人能买回去,是再好不过了。正是他的这番话,我决定参加竞拍,并最终有幸收藏了这件作品。现在再看这幅画,明白了承载先生当时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也更能体会到他对艺术品的解读能力确实高人一等。 当初经承载先生指点,侥幸得到的这幅画,作者半园女孙,是清初著名画家唐炗的女儿。唐炗当初和恽南田齐名,有“恽牡丹唐荷花”一说。有关半园女孙的资料,画史上记载不多,张惟骧的《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里有一条:“半园女孙姓唐氏,不著名号,武进人,善绘事,花卉禽鱼秀逸有致,以大父宇昭家有半园题款印章,并署半园女孙”,就这两行字,表明她是唐宇昭的孙女,擅长画花卉,其他情况包括生卒年份都没有,从她父亲唐炗的年龄来推算,半园女孙大致生活在清康熙到雍正年间。她的画作十分罕见,目前发现的就这一幅,是孤品。这幅作品,绢本设色,画面由两部分组成,画面的下半部分,是荷花游鱼,以没骨法画出,两朵红荷,一朵盛开,一朵含苞待放,穿插在几片荷叶之间。水面几条游鱼,在争啄刚刚掉落的花瓣,旁边有些金鱼草。荷花画得婀娜多姿,游鱼也生动传神,因为年代久远,荷花的花瓣微微有些发黑。半园女孙落款在画的右边,一排小字“毗陵唐氏半园女孙写”,两方印章:“半园女孙”“唐氏”。这幅画的上半部分,用小写意画“两只黄鹂鸣翠柳”的诗意图,另外有一段落款:“毗陵唐夫人画荷,真家学渊源,凌波最绝,若云续以小鸟柳枝,佐其清荫,非云角胜也”,盖三方印章:“西泠女史”“女寿”“若云”。从这段落款和印文可以知道,这柳枝小鸟,是杭州叫“若云”的女子所画,从画风来看,应该是清代乾嘉时期的人,而且她对半园女孙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她绘画所长并来自家学;落款还说画柳枝是“佐其清荫”,但是说实话,她画的柳枝小鸟,不但没有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反而因为此举,把这幅结构合理、布局协调的佳作,堵得密不透风,中国画非常讲究的“留白”和“透气”,也就荡然无存了。 若云在半园女孙作品上画蛇添足,就如乾隆在传世名画上连篇累牍的题跋,对原作的艺术性损害很大。但是,事情都有两面性,从另一个角度说,或许正是若云的多此一举,才让这幅画保存了下来。我们知道,半园女孙画荷花是跟他父亲唐炗学的,唐炗的画也很珍贵,虽然没有恽南田的价格高,但也动辄几十万一幅。上海博物馆有收藏几幅唐炗的荷花图,和半园女孙的这幅作品对比,会发现画风完全一致,不看落款,很难分清是谁的作品,这就给造假者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要是把这张画的落款改成唐炗,很容易卖高价。我就见过一张乾隆时期汪恭的画,相隔不过数月,就被改成明末新安画派的一位名家了。那张汪恭的画,情况和半园女孙这幅画类似,落款很靠边,大片留白,结果惨遭黑手。而若云在这幅荷花游鱼图上的跋语,已经把作者讲得很清楚,改了落款也没用,因而使这幅画能以本来面目传世,从这点来说,若云女史算是无意之中做了件好事。 目前,古代女画家的资料和信息比较少,这是过去重男轻女的社会现象造成的。像这幅画的两个女画家,若云没有任何资料可寻,半园女孙也只有很简单的介绍。如果从中国绘画史的角度看,女画家的大量缺失,绘画史是不完整的。好在有几位学者,正在努力弥补这个缺憾。上海的包铭新教授,就著有《海上闺秀》一书,重点介绍了近代海派的女书画家。另外,南京的萧平先生和北京的许宏泉老师,这几年也在收集历史上闺秀画家的作品,做系统的梳理。萧平先生是国内鉴赏界的权威,对扬州画派和明代书画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许宏泉老师长于艺术评论和创作,他很早就开始关注文人学者的书画作品,对乾嘉学派书画收藏介入最早并已有几部专著面世。以这两位老师的眼光和水平来做这件事情,他们的成果值得期待。文/张骏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