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宏宇,48岁,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农工党江苏省书画院委员,武进书画院特约创作员,武进区书法家协会理事。三层楼的民居中,步入天井就见屋檐下有一处茶台、书柜,客厅里长长的书桌上铺陈着笔墨纸砚和卷轴画卷,楼上卧室、储藏室里亦是书香四溢,随处可见书法、绘画作品和陶刻茶壶、文史古籍……马宏宇对书画艺术的热爱,刻在骨子里,写在生活中。 兴趣启蒙,自小痴迷绘画 小时候的马宏宇,在大人眼中是个“问题”男孩,不为别的,就因为他喜欢到处留下自己的“墨宝”。 “我觉得,美术是孩子的天性、本能,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有乱涂乱画的阶段,只不过我可能比较严重。” 谈起童年,马宏宇有些发笑。他说,自打有记忆起,自己就喜欢照着小人书或者家里的一些老旧画谱画动物、画花鸟,从课本上画到墙壁上、地板上,总之逮着空地就是画,“刚开始父母亲会责骂,后来看我实在喜欢,也就放任了。” 马宏宇对于画画的热爱,可以说在少年时代就达到了痴迷状态。记得那时,每隔一到两周,他就会独自一人,从老家孟河镇骑自行车到位于市中心的新华书店南大街店,买各类书画、文史类古籍以及笔墨纸张、颜料等,数十公里路程要骑上三四个小时。 狂热之下,马宏宇的画艺日渐精进。在学校里,只要是认识他的老师和同学,都知道他画画厉害。“学校每个月会更换一次校内橱窗,里面基本都是我画的东西。”得到认可的马宏宇,更是一股脑钻进了绘画的天地,课业空闲时间几乎都在画画。 身边的亲友还会主动找到马宏宇,希望可以为他们画上几幅画,带回家中装裱后用以居家装饰。“我记得有一次我画了一幅结合了家乡景致和长城的画,有一米二乘六十厘米那么大,我花了三天时间才完成。”马宏宇说,这样的邀约让他很有成就感。
临帖千百遍, 下笔方有神 在校期间,马宏宇仅是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自学书画,并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技法。17岁中学毕业后,他经由家人介绍,认识了当代留青竹刻大师徐秉方,列师门墙,艺术之路由此真正打开。 元代画家、书法家赵孟頫曾在《秀石疏林图》上题诗:“石如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现代画家黄宾虹也曾强调:“书画同源,贵在笔法。”马宏宇对此感同身受:“跟了老师以后,才知中华文化实在博大精深,一辈子都学不完,那个时候我就知道,这必将是我一辈子的爱好。” 之后的数年时间里,马宏宇开始系统学习书法创作,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着前人的营养,从秦汉篆隶、二王到唐楷,他每天勤于临摹各种经典碑帖,同时得到徐秉方、王文明等老师的指点,进步迅速,“起初练习书法,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摸索阶段,确实非常艰辛。” 马宏宇告诉记者,隶书、楷书是自己擅长的书体,他喜欢沉稳、雄厚的风格,最推崇近代赵之谦和吴昌硕两位名家,“吴昌硕的书法作品雄浑苍劲、随兴所至、不拘成法、独具一格。绘画则吸取了徐渭、石涛等诸家之长,兼取篆、隶、狂草笔意,色酣墨饱,气势磅礴。” 师古人、师造化,马宏宇每年都会和老师去外地看大型古代书画展,“真迹上所富含的气息、神韵,是印刷版的碑帖、画谱上没有的,每一次观展都是大饱眼福,仿佛穿越了时空,感知古人创作时的情怀。”而观展后的感悟,都被一一述说于笔端,呈现在作品之中。
广收博取,书画刻三艺并精 对艺术精益求精、对生活知足常乐,是马宏宇的人生注脚。2003年,他加入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并且广收博取,除了自始至终深爱着绘画,还开始钻研陶刻技艺。 绘画方面,马宏宇偏爱莲花和竹、梅,“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竹子彰显气节,这是我希望借由笔头表达的真善美。”他将斋名取作“莲斋”,便是这个缘由。马宏宇告诉记者,古人把画竹称为“写竹”,一个“写”字韵味十足,画竹的用笔形式与书法最为接近,没有扎实的书法功底不可能把竹子画好。 纵观他的数幅竹子画作,一个“力”字贯穿始终,充弥于整个画面,无论是顶天立地的长竿还是画中局部的末节枝梢,都充满着力量,即使是淡墨勾勒的竹梢,也挺拔劲健、英姿勃发,起笔行笔,俨然是在写字。 另外在马宏宇家三楼的画室兼善本古籍储藏室里,摆放着上百件刻绘好的紫砂壶。他说,自2005年开始跟着徐秉方老师学习陶刻,估摸着已前后刻了上千件。“老师对我的评价是,每年都有进步和提高。”以胎为纸、以刀代笔,自古以来,陶刻一直被视为集书法、绘画、文学、篆刻等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装饰艺术,要以书画为载体,包括以正、草、隶、篆各种书体为表现形式的文字陶刻,以及以白描或写意等手法对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等进行艺术表现的图案陶刻。 “载体不同,本质相通,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马宏宇说,玩物而不丧志,只愿静静徜徉在浩瀚的艺术世界里。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