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收藏名家 >

八旬“风筝王”志在蓝天

时间:2020-04-23 09:52来源:常州经开区 作者:季春凤 徐培舒
春日惠风和畅,正是放风筝的时节。驱车来到遥观镇国宁禅寺附近,往东走几步,便到了“风筝王”许兴南家中。踏进老房子的堂屋,满目皆是风筝元素:四面墙挂满了风格各异的风筝
   春日惠风和畅,正是放风筝的时节。驱车来到遥观镇国宁禅寺附近,往东走几步,便到了“风筝王”许兴南家中。踏进老房子的堂屋,满目皆是风筝元素:四面墙挂满了风格各异的风筝,一幅“书鸢有情”的书法作品清新明丽,八仙桌后的墙面上,上百只风筝图案组合成的艺术字依次铺陈。走上二楼,太极风筝、王子公主风筝、京剧变脸风筝、文字风筝摆满整个房间,俨然是一座“风筝博物馆”。

  老人今年83岁,是远近闻名的“风筝王”,也是区级非遗项目遥观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老伴钱佰梅陪着他一起传承风筝艺术,几十载岁月悠悠,两位老人的“风筝情缘”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青葱岁月,成长于“风筝之乡”

  遥观一直是远近闻名的“风筝之乡”,而许兴南的父亲便是织鹞琴、做风筝的艺人。所谓鹞琴,是装在风筝上的竹簧琴,受风时发出鸣声。织鹞琴就像织布一样,拿起丝线,拉过来、穿过去,织成一条带子,再和竹子相接成弯弓状,置于大风筝的肩膀上。风筝飞上天空,鹞琴也就发出悦耳的响声。“那时候我和父亲你穿我拉,做出的鹞琴风筝飞上天,几里路之外都能听到声音呢!”当年的场景,许兴南记忆犹新。

  少年许兴南常常在傍晚时分趁着东南风放鹞琴风筝。东南风最适宜放风筝,放起来最容易平衡,所以伙伴们也会选在这个时候让风筝飞上天。每当悦耳的鹞琴声在天空婉转低回,遥观人就知道回家吃晚饭的时间到了。“除了风筝,遥观人还会做鹞灯,就是将灯笼挂在风筝的绳上,随风筝飞上天空。所以说我们是鹞灯、风筝之乡。”许兴南不无骄傲地说。

  懵懂少年渐渐长大,社会和家庭责任也越来越大地压在他的肩头,再没有更多的时间沉迷父亲传下的手艺。后来,许兴南到武进第三无线电厂工作,业余时间醉心于书法、画画。这些爱好,也为他后来重拾“风筝事业”打下了基础。

  花甲之年,再续“风筝情缘”

  1996年,60岁的许兴南从武进第三无线电厂退休。“朋友们找我打牌,因为不感兴趣所以总是输。有一次去淹城看见别人放风筝,我一下找回了熟悉的感觉,立即回家做起了风筝。”在一次淹城的风筝会上,许兴南那只“会唱歌”的鹞琴风筝一炮走红,几名来自海外的风筝爱好者围着许兴南向他求教,许兴南把那只风筝赠送给了他们。

  从淹城到外市,从江苏到全国,许兴南渐渐成为全国乃至国际风筝比赛的“种子选手”。堂屋墙面上挂着的一只“祖国万岁”风筝,是许兴南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制作,前后数次修改调整。“将每只风筝以中轴线为标准分成左右两边,必须保证中轴线左右的受风面积和重量相等,风筝才能飞上天。”许兴南将中轴线左侧的‘祖国’二字和右侧的‘万岁’二字的字体和字宽设计反复调整,终于制作出这只别致的“祖国万岁”文字风筝。1999年,这只风筝在连云港的国际比赛开幕式上率先放飞,翱翔在蓝天上。当年正值澳门回归,许兴南还特地在风筝下端系上写有“澳门回归”四个大字的飘带。

  每次去全国各地参赛,老伴钱佰梅常常陪同前往。耳濡目染之下,她也成了“风筝通”,还获得了“江苏省风筝协会一级裁判员”的资质。“她很低调,总是默默在我身后,支持着我的风筝事业。”共同的爱好,让许兴南夫妇有着更多的话题与默契。

  代代相传,老少“志在蓝天”

  “走,带孩子们放风筝去。”春日正好,遥观初级中学的操场上,许兴南今年头一回跟孩子们一起放风筝。由于疫情,学校刚刚复学不久,本学期的第一次风筝校本课程也如约开课。许兴南为孩子们带去了漂亮的纸风筝,在许老师和美术老师方华的合力指导下,三只彩色的风筝在操场的天空高高飞起,蓝天白云,草色青青,师生的笑声传出很远很远。

  步入学校的风筝教室,许兴南制作的巨大老鹰风筝挂在墙上,老鹰翅膀上书“遥观中学”四个大字。每张课桌上,都摆放着线、纸、布、颜料等制作风筝的基本材料,这里倾注着许兴南数年的心血。对他来说,退休后重新钻研风筝技艺,不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更是为了让年轻一代把这个非遗项目传承下去。多年来,许兴南前往本地几十所学校教授风筝课程,并将自己所学、所悟的风筝技艺整理成册,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以风筝为主题的教材——《志在蓝天》。

  翻开《志在蓝天》,书中对风筝的流派、制作过程、放飞技巧都作了详细记录。制作一只风筝要应用到物理平衡、空气动力原理,还涉及到数学运算及绘画工艺技巧。不仅仅是制作过程讲究,放飞风筝亦考验着一个人的体力和耐力,是很好的体育锻炼。“你看我今年83岁了,走路爬楼梯一点没有心慌气喘呢!”许兴南打趣说,除了平常注意饮食之外,这都是做风筝、放风筝的功劳,动脑动手更用心,不论多大年纪,都依然“志在蓝天”。

  前不久,一位幼时上过许兴南风筝课的学生登门拜访,说一直忘不了当年的风筝课,如今做了父亲,孩子也想学放风筝,却遇到了一些难题,所以专门带了孩子一起来学。许兴南耐心地教这父子俩做风筝、放风筝,他感叹说:“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让风筝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

  除了编写系统教材、在学校开设非遗校本课程,许兴南还协助村委建立“风筝馆”、风筝文化墙,开设风筝主题“道德讲堂”。在他的努力下,非遗传承从自己“一个人的事”变为“一群人的事”,古老的风筝技艺也在代代传承。文/季春凤 徐培舒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