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私塾聘约“关书”
时间:2011-06-02 16:0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私塾,是我国古老的教育方式,历史悠久。
◇夏东艺

私塾,是我国古老的教育方式,历史悠久。民国以降,新学堂开始时兴起来,但是除乡镇所在地有公立小学,多数农村仍旧以私塾为主,一切规矩依然保持传统惯例。教师的聘约叫“关书”,为期一年,上面写明学生数和待遇。待遇分两部分:一是学费,称“修金”,又叫“束修”;二是膳食费,老师的饭钱。本人收藏有乙丑年的“关书”一份,为大红贴,折叠三页,墨书,长34.4厘米,宽23厘米。关书首页写“喜托龙门”四字,寓意“望子成龙,学有成就。”内页正文:“谨詹乙丑年何志廷率子负笈拜从文 在塾诲训壹载谨奉修金膳费洋拾五元正 按季馈纳 俯俞幸甚 右启 上大师范潘老夫子大人门下 眷教侍生何林发顿首拜。”这份“关书”没有确切年代,按乙丑年清代同治四年(1865)和民国14年(1925),本人判断是民国14年之旧物,该书中奉洋拾伍元系银元,银元始铸流通于清光绪年,民国仍旧使用,此关书距今也有83年的历史。
开学头一天,家长领着子弟带了书籍到私塾,始行拜师礼仪,一般家长带了一壶红枣茶、一条红毡毯,请老师上坐,学生依次跪在红毡毯上磕头,起身奉茶,叫一声“先生”,这就确定了师生关系,必须尊师重道,不可背叛师门。
私塾上课内容基本上是启蒙教育,开始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往后依序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都要念熟、背熟。每天午饭后,循例习字,初学《描红》,然后再“临帖”,下午还要学一门珠算课,先要念熟“九九数”和“归除”等口诀,会写会算是村塾教学的两大目标。
大约1936年,国民政府办理塾师培训,进行私塾改良,就变成单级独教的小学了,旧式私塾就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责任编辑:人文常州)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