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铁山印谱发现记
时间:2011-06-10 10:36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我藏有一本印谱,因幼时喜习字刻印,所以我父辈的朋友特送我学习参考。

我藏有一本印谱,因幼时喜习字刻印,所以我父辈的朋友特送我学习参考。该谱是一本残谱,高25厘米,宽14厘米,没有封底和封面,线装式,连史纸,每页一印,共计原拓篆刻印章39方,朱砂印泥厚重,拓盖清晰,没有边款,因当时年幼,对原谱作者没有作过研究。
事隔50余年,近10年来,各种书画出版物繁多,在新华书店购得《二十世纪中国书画家印款小字典》一部,其中赵铁山条目中两方自用印“铁山”,“赵昌燮印”与谱中完全一致,我又多方查找资料,有文载述,赵氏用印多自制,因赵氏平生擅书法、篆刻,流传罕见,故此谱可定为赵氏的手拓原作印谱。
因赵氏生活于清末民国初期,国家内忧外患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其时许多卓有成就书家,书名久而不彰,所以赵铁山不为人所知。实际上赵铁山才华横溢,1926年参加全国书法展览,被评为华北第一。康有为盛赞其书法“大江以北,无出其右”,自此蜚声书坛,有“南吴北赵”之说,吴即吴昌硕。除书法、篆刻外,亦擅绘画,得徐青藤、陈白阳、吴昌硕遗意,亦喜诗文。
在抗战期间,1937年日军攻陷太谷,欲请他出任维持会会长,被他愤然拒绝,为防日军的加害,避难东山,为保其气节,曾装死8年之久,当时乡人皆以死难相传。他遂将计就计,后微服返城,悄然隐居,1945年患食道癌而去世,终年69岁。
因赵氏生前隐居,作品流传更是少见。而此印谱为赵氏手拓原作印谱,弥足珍贵。此印谱能在常州发现,笔者认为赵铁山可能与常州晚清篆刻家赵穆父(仲穆、老铁,1845—1894,其子小铁亦善篆刻)有关。
赵昌燮(1877—1945)山西太谷人,字铁山,一字惕三、铁珊、昌坡、汉持、旧铁、错铁、絅斋、持道人、孑然、汉痴、晦迟、心隐庵主人,晚年改名赵愆、柴翁,字省斋。擅长书法,篆刻,著述有《赵昌燮碑铭辑》、《絅斋诗文集》、《心隐庵四体书》、《读书杂抄》等,著作颇丰。其父以儒而商,收藏甚富,所以自幼即喜书法,上窥汉魏,次及六朝,晋帖,唐碑,无不临摹。篆、隶、真、行四体皆精。楷学欧体,参以郑文公碑,继攻李北海,高出欧、魏、李于一体。隶书取汉碑中之长,承晋人卫恒之法,并留意各家之变化,行书学王大令帖学,篆书学杨濠叟及吴宪斋。篆刻宗汉印,古姿而厚重,深得汉印三昧。宣统元年曾为拔贡、以录书分吏部文选司供职,旋改制,捐农工商部庶务主事。后请假归里,潜心精研书学,彼宗族的渊源关系,才会有此印谱在常州的存世。
另外,我在《集藏天地》第四辑曾介绍过一方赵古泥刻的“武进省庐所藏”一印。据我推测亦有可能是古泥为铁山所刻,因他们是同时代的人,同时都为当时书法篆刻家,而赵铁山的祖籍可能就在武进,而二人都姓赵,是本家,又因赵铁山喜多题斋名,古代文人的许多斋名都在治印时随时而取的。长洲文氏尝自谓“我之书屋多于印上起造”,可见文人起斋名之盛。他已取过省斋,再起一个省庐也无妨。我查考过《历代名人别号室名词典》无赵铁山条目。省者“一日三省吾身”之意。这是我的一种猜测,有待识者研究、探讨。(文/蒋寿元)
(责任编辑:人文常州)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