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外国捐赠 引导文物回流 “此次活动将成为一个平台,积极促进海外文物回归祖国。”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说。 在国外文物捐赠并没有严格国界限制,捐赠者更多关注的是受捐馆的保管环境、文物收藏特点等,而目前本市大部分博物馆的捐赠主要来自本土或者海外华人,首博首次接受外国友人捐赠,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将鼓励和倡导更多博物馆尝试这种方式,促进更多海外文物的回流。” “首博具有先进的保管条件和出色的管理团队,有能力保管好捐赠文物,并一定能利用捐赠文物办好展览,以此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郭小凌透露,馆方正在与休伯特进行沟通,希望收藏其两幅蒙古喇嘛肖像。 藏品故事 6幅画险入垃圾桶 此次入藏的6幅肖像画,均创作于1898至1899年。之后,这些作品随着画家本人从北京辗转到了纽约。1935年,胡博·华士辞世,享年80岁。这些画作又随着他的儿子从纽约迁至巴黎。 1974年,胡博·华士先生的儿子去世,其孙休伯特与母亲到巴黎画室清理遗物,发现了包括这6幅画在内的34幅遗作。休伯特回忆,当他与母亲在巴黎画室中见到祖父的遗作时,所有作品都布满尘土,肮脏不堪。其母曾建议把它们当做垃圾扔掉,休伯特却“鬼使神差”地坚持把画运回美国,存放在车库里。 1985年,休伯特转向美国西海岸谋生,这批画跟着主人横越北美大陆,落户在加州的圣巴巴拉市。 他公司里有位德裔会计的岳父是油画修复师。休伯特把一幅灰暗不清、生满虫子的画作交给会计的岳父清理,结果还原出美妙的作品。修复师告诉休伯特,其祖父的画使用了上乘的画布与油彩,画艺也了得。于是,休伯特委托他费时两年复原了其中30幅,包括捐赠首博的6幅。“此后,这些画作再也没有进行过清洗,如今却依然光鲜。”郭小凌说。 谜题待解 异国画家如何得到权贵青睐 胡博·华士曾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造访中国。前一次是个人旅行,他获得为袁世凯等晚清权贵画像的机会。后一次是受清政府之邀,专程为慈禧画像。 “画家最初抵达外蒙古,后到朝鲜半岛,留下了被韩国国家博物馆视为珍藏的李朝国王高宗画像等作品。之后进入中国境内。”郭小凌说,试想一位陌生的异国画家,完全不通东亚诸国的语言,在翻译稀少的时代,如何同当地贵族进行交流,如何能得到晚清重臣的青睐,为他们先后作画,以及如何作画,如何对话,都有无数情节与内涵值得史家解读。 慈禧的两张脸哪个更真实 胡博·华士曾经为慈禧绘制了两幅油画肖像,然而两位“慈禧”不仅气质迥异,连容貌细节都有差别。到底哪幅画,才更接近晚年慈禧的真实面貌呢?这是画家留给后人的一个谜题。 1905年,荷兰画家胡博·华士受邀第二次到中国,成为第一位给老佛爷画像的西方男性画家。 这次邀请,源于胡博·华士第一次的中国之行。当时,他曾经为庆亲王奕劻等画像,并曾提出想为慈禧和光绪画像,但没有得到回应。后来,慈禧命人邀胡博·华士来中国为自己画像,其原因据说是因为看到了胡博为奕劻所绘肖像,十分欣赏。 据史料记载,1905年6月,经伍廷芳邀请,胡博来到北京为慈禧作画,但只给四次见面机会。胡博记述称,从兵部衙门随同伍廷芳和载振前去画像,“走入城关,看到荷塘环绕花园,乘小船进入,而后在殿宇中等待太后的到来。”后专家推测,胡博作画的地点是中南海,在当时慈禧经常居住的仪鸾殿附近。 第二次见面时,慈禧从座椅上站起,走过来看画家画得如何。她对眉毛形状不太满意,并且不希望眼睛和鼻子部分有阴影存在,脸上皱纹也要去掉。 之后,胡博奋战了两个月完成了画稿。这一次,慈禧又提出眼睛要向上睁开一点。这样,再次修改的小样交给慈禧审阅的时候,太后出人意料地用英语评价道——“Good!” 如今,这幅油画藏于颐和园。画中的慈禧坐在硬木靠椅上,神态安详,显得保养极好。然而,这并非胡博为慈禧所画的惟一肖像。他在巴黎画廊还曾展出了另一幅慈禧的画像。画中的慈禧完全没有颐和园所存油画中的慈祥温和,而是带着咄咄逼人的表情。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