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明太祖麾下有猛将

时间:2013-12-24 11:55来源:未知 作者:周逸敏
横山桥金丰村委里有座俞氏宗祠,虽然现在这座祠堂并不起眼,而且经过维修也刚刚摆脱岌岌可危的境地,但是当初在清宣统元年兴建时,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也是一座很有气派的祠

 

      在武进区横山桥镇有一个村子,名字比较特别,叫“下圩村”,这个村庄属于金丰村委。村子里有座俞氏宗祠,虽然现在这座祠堂并不起眼,而且经过维修也刚刚摆脱岌岌可危的境地,但是当初在清宣统元年兴建时,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也是一座很有气派的祠堂。

  下圩俞氏虽然不像常州的众多名门望族一样,出了不少出类拔萃之辈,但他们却以另一种功名扬名天下,那就是这个家族出现了不少忠勇之辈,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为明太祖朱元璋夺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俞通海。

  据《常锡俞氏宗谱》记载,毗陵俞氏始祖为俞潮洋,是安徽巢湖人。他的儿子俞德成和俞德威的后代迁居常州,俞德成的四世孙俞文信,为新河里、上下圩、东湖城、横山桥之分祖。

  朱元璋夺天下时碰到的一个劲敌就是陈友谅。陈友谅的水军是一支劲旅,他的巨舰比朱元璋的船大得多:船只分三层,船面上居然有士兵骑马来回巡视。从船的前面看不到船尾,士兵们站在自己的战船上只能仰视敌船。朱元璋的水军中竟然还有渔船,他的船在陈友谅的舰队面前,就像一件玩具。但是朱元璋的舰队也有自己的特色,船小比较灵活,可以开展“狼群战术”。一开始,朱元璋的水军吃了不少亏。已经参加了朱元璋部队的俞通海就琢磨如何来提升水军的战斗力。他就在巢湖地区招兵买马组织起一支水军。巢湖边的穷苦百姓千百年来“靠水吃水”,水性自是了得,都是“浪里白条”。然而,这些自由自在惯了的渔民,初时,却是一群“乌合之众”,毫无战斗力可言。俞通海看着这群毫无组织纪律性的人,直摇头。他决心要把他们训练成一支铁军。他坚信,只有纪律严明才能战无不胜。于是,他在巢湖边建立了军营,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渔民们编到一个个“网格”里,每个人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同时一个“网格”又是一个战斗单元,既能独立作战,又能在危急时互相支援。他的这套独特的训练方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经过他的严酷训练,他带的这支队伍成了一支铁军。

  决定朱元璋和陈友谅两大劲霸生死的是“鄱阳湖”战役。虽然谋士郭兴献的火攻计和大将徐达的先锋猛攻,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俞通海率领的铁军,横扫千军如席卷,冲锋陷阵,屡建奇功。据说,朱元璋看到年轻勇猛的俞通海左砍右杀,如入无人之境,大叫三声:“我得一猛将啊!”

  在战斗中,他被一支箭射中左眼,当即左眼失明,俞通海大叫一声,不顾血流如注,仍忍着剧痛率水师出战。俞通海的铁军在朱元璋的军队中闻名遐迩,所向披靡:定台城、拔镇江、平常州,群众仰慕他如慈父。然而,俞海通随大军围困苏州桃花坞扫荡敌营时,被敌人一箭射中受重伤而牺牲,当时只38岁。后来,他葬在金陵聚宝山,追封豫国公,后改封虢国公,并在太庙里设肖像,彪炳千秋。

  俞氏族人在清末建造了自己的祠堂。民国末年,在宗祠里创办了小学,进行启蒙教育。后来因为办学需要,一些陈设相继拆除。解放后,小学从宗祠搬迁后又作为生产队的仓库,后来又被大队用作玻纤厂的生产车间,宗祠也弄得面目全非。2012年春,宗祠经过一番维修恢复了原貌。据了解,大规模修缮工程将择机实施。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