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戴埠古镇

时间:2014-06-17 10:45来源:未知 作者:赵善坚
戴埠镇是溧阳市历史上一直兴旺发达的古镇,其缘由与“埠”字有关。埠,字意为码头。有埠就有码头,有码头就有商街,有商街就形成商埠、集镇。

     戴埠镇是溧阳市历史上一直兴旺发达的古镇,其缘由与“埠”字有关。埠,字意为码头。有埠就有码头,有码头就有商街,有商街就形成商埠、集镇。追寻溧阳市历史上带埠字的集镇,如强埠、上沛埠、上兴埠都是如此。

  我很喜欢把地名作为解锁的钥匙,揭开尘封的历史。

  据古镇的老人说,戴埠之意是因很久以前,在河洛港上游的松岭村,有一姓戴的在这里修了船埠头经商。但我更同意这里的戴字,不是姓氏,而是作为敬重、敬奉之意。如此之意,戴埠就是“受人敬重、敬奉的商埠”。这一说法不是空穴来风。

  戴埠早在宋元时称“举善镇”,至今该镇仍然保留着“善庆桥”、“善庆路”、“善庆园”等名称,今天的戴埠中学,其前身就是1946年创办的继善中学。

  何为举善?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一颗良好的心,一种爱人的性情,一种坦直、诚恳、忠厚、宽恕的精神。”这是较重于精神层面来说的。在古代中国,能让饥者有食,寒者有衣就是最重要的举善。而戴埠镇也许正是应了这个道理。

  在溧阳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条俗语:“金张渚、银罗埠,折了本归戴埠。”

  为何折了本归戴埠?

  这里还得从戴埠重要的地域位置说起。自古以来戴埠就有水运,此水来自戴埠大河。此河直通芜申运河,并通江达海,沟通戴埠与溧阳、无锡、苏州、上海的漕运。戴埠河到了戴埠之后,就在南山脚下驻足,不再向前。于是戴埠就成了南山地区包括安徽广德一带通向水运的船埠头。我们可以想象,大量的山货从古老的山道下来,最后汇聚到此镇,再由码头上大大小小、南来北往的船只销往各地;而各地的南北杂货、五金物品也由此上岸,进出山里千家万户,这样的场面应该是如何的兴盛。

  由此得知,“折了本归戴埠”的理由之一是,即使折了本,也许是倾家荡产,血本无归,但来戴埠后,可以到山里砍柴、扛竹,或是搬运货物、贩运山货,都可以白手起家,得以生存。理由之二是,在这里只要脑筋灵活,就可以在这兴旺的商埠中,左右逢源,凭着以前的经验和人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也是大有希望。这一切也许正好阐释了“举善之镇”的真谛。在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所修的《溧阳县志》中,曾有“两渚镇戴埠之集最盛”和“戴埠之集,盛于他镇”的记载。可见早在明代,戴埠的商业就十分繁荣。

  戴埠河是集镇的母亲河,居民依河而居,沿河设铺,久而久之,河的两岸渐成了东街和西街。荣茂升广货店、福昌、益丰、金茂昌等南货店,天生堂药店,戏院、茶馆、糕饼坊等都挤在东、西两则的老街。老街一面多为二层的木楼铺面,栉比相衔,一面临河。老街的路面是由一块块长条石铺成,并承受着从山里下来的独轮车的碾压及扛竹人肩头的青青毛竹梢四季不断地拖划。东、西两街虽有河道相隔,但又分别有平桥、洋桥、跨跨桥,三桥相连。而所谓的跨跨桥就是在河面上有宽宽的桥板浮在水上,两端有铁链相锁。这桥自然也成了镇上孩子们戏嬉玩耍的好地方。

  街分东西,河分上下。河的上游被称之为上街头,小有名气的竹行头就是此。这里主要是集聚了从南山下来的山货、毛竹及竹制品为主。山民们通常是一担山货送到此,化作现钱,在双井头的饭店坐下吃个饭,然后再在东西两街转转,带点家什物品回家。

  双井头的不远处以前曾有土地庙和财神庙,现在这些都只是记录在史志上或者活在老人们偶尔的话语中。上街头最能代表古镇古迹的,就是现在还遗世独立的高桥了。一座单拱的石桥,石拱、石座、石背、石栏杆,风风雨雨多少年,高桥仍然挺着高高的石背,看着镇东面的青龙山及西面的凤凰山,看着桥下的涧水终年不息,成了古镇最老的长者和历史见证者。

  戴埠是各路山货云集之地,过去就连中方桥一带的毛竹,还通过茶亭河运到这里入市。其实戴埠不仅仅是山货云集之地,也是耕牛买卖的重要之处,著名的牛场就在双井头附近。

  这是一块有几亩地大的牛市交易场,每逢三六九就是集市。牛场中间用麻绳牵成井字型,四乡八镇的人来此或买或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如今牛市虽然早已消失,但牛场的名气依然为大家熟知,并且还留下了“牛场”之名作为村名被固化。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