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河有文字记载有2500百多年了,河庄(孟河古称)城内有七大姓氏,分别为恽、巢、费、马、丁、汤、邱,民国年间在孟河镇街上都建有祠堂,小黄山上都有其祖坟为证,相传恽氏的始祖为西汉杨恽的后代。 杨恽,华阴人,字子幼,汉宣帝时任左曹。性格露,好发人隐私。霍氏谋反,恽密以奉文,霍氏诛,迁中郎将,封平通侯。后为怨家所告,贬为庶人;复坐怨伏诛,其子孙避仇,父名为姓恽。其家族背景令人羡慕,司马迁是其外祖父,其父杨敞在汉昭帝时官至宰相。他本人得以步入政坛,且名留青史,是凭出众的才智和惊人的勇气。《史记》一书能公之于世是他最早意识到司马迁遗著具有巨大的价值,不惜招惹杀身灭族之祸,为保存和传播《史记》作出历史性贡献。他轻财仗义,清廉无私,这些事迹在班固所著《汉书》中有记载。后因他得罪皇上的宠臣,受制贬为庶人。杨恽在家乡聚敛家财营造宅地,当朝法令明文规定,凡是从政坛退下来的人一律不准经商营私敛财。他在给挚友安定太守孙会宗的信中发泄对皇帝和时局的满腹牢骚。信不幸落入皇帝手中,他被腰斩,妻儿流放。 不久杨恽儿子的杨贞道来到毗陵(常州古称)小黄山脚下,就以老子杨恽的名字为姓,改杨贞道姓为恽贞道,长期定居在孟河镇小黄山东面九龙村长蒲洚上以终天年,卒葬小黄山。后子孙兴旺曾建祠堂于小黄山脚长蒲洚上,并购置上滩田,世世奉祀。明代鼎革,子孙失守,祠毁田废。至清朝顺治11年间,南北两派恽氏子孙协力恢复长蒲洚滩,而祠堂已作佛寺。20年后,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经绍谦公、如诚公倡议,恽家合筹银1250两,新建恽氏祠堂于孟河镇中街,恽氏祠堂之东南隅建大石坊与鼓楼,清代大书法家彭玉麟书“鄱阳世泽”。祠堂房屋共建六进十厢三十六间,解放后,改为孟河中心小学校舍,“天下恽氏出河庄”由此而来。 恽氏一族传至宋朝恽方,其长子恽绍恩留居河庄(今属常州孟河镇)世称北恽,次子恽继恩迁徙武进县马杭镇上垫,清咸丰、同治年间改称上店,世称南恽,恽氏一族分北、南二支。主要世居孟河、小河、石桥、西夏墅等地和该地区迁徙他地之恽氏为北恽,始居上店和上店周边地区及从上店乔迁城区和其他地区之恽氏世称南恽。南恽传十四世到恽绍芳一代,恽氏家族已成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世宦之家。恽绍芳是清朝杰出画家、诗人,江南著名画家恽南田的曾祖父。 自汉至今,泱泱2000年,恽氏已传77世族。恽氏在毗陵闻世后,直至宋朝恽文以进士入仕。明清二朝至今,恽氏为常州望族,恽氏名人历代辈出,中进士18名。宋代进士恽文,著名人物有明代进士恽巍、恽绍芳、恽厥初、恽釜。恽巍,字功甫,号东麓,弘治壬戌进士,官至湖南按察司副使。恽巍慎励节操,戎绩昭著,有《黄山集》存世。清代进士、江西巡抚恽光宸、御赐亲笔福字,诰授荣禄大夫,振威将军,其业绩入编《清·国史馆》。礼部主事、两署按察使恽彦琦,湖南巡抚恽世临、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浙江巡抚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恽祖翼、刑部主事恽鸿仪,工部右侍郎、国史馆纂修恽彦彬,翰林院侍读学士、清国史馆总纂恽毓鼎,翰林院编修恽毓嘉。自60世恽氏子孙中,恽骕、恽启巽至70世恽毓嘉、恽毓鼎8个世代中出9个进士。加上明朝的恽绍芳、恽厥初,恽镃等,恽氏一门十二代共出18个进士,25个举人。清朝初期,恽氏不为朝官,子孙拒绝科举,清廷实行缓和满、汉矛盾政策后,恽氏参加科举应试,遂举人进士辈出。恽氏家族是名符其实的“科举世家”与“文学世家”,共诞生五十余位文学家。恽氏一族不但在科举与文学方面有成就,而且在艺术、学术、史学与中医学方面取得很大的成果,成为常州望族,书画家占明清恽氏书画家人数的2/3。如清代常州文派创始人恽敬,常州画派恽南田,民国小说学家与中医学家恽铁樵,近现代中共早期革命领导人、宣传家、青年运动领袖恽代英祖籍在孟河镇石桥村。还有抗日英雄恽逸安,新闻学家恽逸群,革命烈士恽剑英,自然科学家恽子强,国防科技专家恽小华,中国电气业奠基人恽震,中国气垫登陆艇总设计师恽良,解放军少将恽前程、恽起麟、文化名人恽建新等,恽氏历代主要文化名人达70多人。 恽氏历代名人辈出,为家乡、为常州、为中华民族谱写过灿烂名人文化篇章。恽氏一宗族为姓氏代表的文化,凝聚千百年来人类创造文化发展文明史的精华,是长江流域文化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