滆湖北岸的丫河,原是一座集镇,现已并入牛塘镇。在丫河村,有一处叫“苇庄”的自然村庄,从名称看,似乎是和芦苇有关,新编《牛塘镇志》中没有苇庄地名来历的详细说法,很多人望文生义,认为这一带的芦苇多,所以叫苇庄。 不过,滆湖沿岸芦苇也很多,为何只有此处叫苇庄呢?最近,常州市吴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专家组成员薛焕炳经过仔细考证发现,“苇庄”地名来源于唐代高官、曾任常州刺史职务的韦夏卿,原名为韦庄,是韦夏卿的园林所在。 韦夏卿曾任常州刺史 韦夏卿,字云客,杜陵人,出身京兆韦氏,京兆韦氏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核心成员。他是岭南节度行军司马韦迢之子。 史料记载,唐大历中,韦夏卿与弟正卿同举贤良方正科,皆对策高第,授高陵县主簿。累迁刑部员外郎,出为奉天令,改长安令。转任吏部员外郎、郎中,升到了给事中的职位后,出京担任常州、苏州刺史。徐州节度使张建封请他担任徐泗行军司马,朝廷很快就召为吏部侍郎,进封检校工部尚书、东都留守,封为太子少保,死后赠左仆射。其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六五、《新唐书》卷一六二。《全唐文》存其文二篇,《全唐诗》存其诗三首,其中就有描写唐代常州景色的著名文章《毗陵东山记》。 韦夏卿在历史上有名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是唐代大诗人元稹的丈人。24岁的元稹科举落榜,但是韦夏卿很欣赏元稹的才华,相信他有大好前程,于是将小女儿韦丛许配给他,而元稹则是借这桩婚姻得到了向上爬的机会。元稹与韦丛两情甚笃,韦丛却在27岁时不幸死去。元稹写给她的诗篇有《遣悲怀三首》、《离思五首》、《六年春遣怀八首》、《杂忆五首》等,留下了著名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 “苇庄”原名韦庄 薛焕炳专注研究常武地区史地,有《常州街巷》、《毗陵琐闻》、《中吴舆地》等著作面世,近年他在研究本地的“八景”文化。今年4月,常州市谱牒与祠堂文化研究会会长朱炳国从清末《韦庄张氏宗谱》中找到了一篇明代万历年进士周士英撰《韦庄方塘八景记》,薛焕炳经过认真考订后认为,唐大历年间,常州刺史韦夏卿曾于此筑园休憩,后由毗陵张氏得此废园,遂成村落,故名韦庄,后讹名“苇庄”。 周士英,字礼元,号量羲,武进人,周敦颐二十一世孙,明万历二十年进士,历任浙江义乌县令、吏部郎中,与韦庄张古庄友善,有唱和之作。《韦庄方塘八景记》记载:“滆湖之滨有韦庄焉,或曰汇百川之沸腾,回千顷之狂澜,如弦韦然,故曰韦,或曰是庄也,唐刺史晏游处也。公名夏卿,字云客,大历间出刺常州,政简刑清,时从宾佐僚史来饮于此,因方塘之胜,作庄其上。周以垣墙,中植台榭轩阁,以为憩息之所,遂曰韦庄。命名之意虽殊,而其景洵是乐也。” 张古庄《方塘八景歌》记载:“天地逆旅兮日月如梭,浮生若梦兮为欢几何?不膺爵祿兮无荣辱,不眩势利兮无拘无束。僻出韦庄兮宅傍方塘,澡身浴德兮涤我愁肠。时而陟高兮天然灵异,卧云俨似兮烟光秀媚。小亭兀峙兮罗列新荷,邀朋赏玩兮携酒相过。有桥通道兮闲来寻壑,有圃种菊兮陶公驻足。轩前植桂兮气象森森,登阁观荻兮苍白斜侵。或乘风而披襟兮层台陟望,湖光之潋滟兮舟飞如织。欣八景清幽兮正取用之,自由嗟穷达之命兮,亦何忮而何求。我及时行乐兮追葛怀之,高躅终吾身以徜徉兮,谢风尘之仆仆。” 1970年韦庄一带退变为内陆 韦夏卿离任常州后,韦庄渐渐凋敝。时移世易,韦庄一带在南宋时期,由岳飞的一支后人岳氏居住,明万历年间,由张氏古庄公及其族人居住,张古庄与周士英是老朋友,因此由周士英撰写了《韦庄方塘八景记》,详细叙述了韦庄得名的始末。据薛焕炳考证,方塘约有近10亩大。1970年围湖造田后,韦庄、丫河一带已从滆湖湖滨退变为内陆,距离湖岸直线已有5公里左右,而方塘也早已不见踪影。 “明代时,人们还知道这里叫韦庄,无论是张古庄还是周士英,都认同韦庄这个地名,而今虽然改名苇庄,但我还是希望当地在编写新的镇志时,能把周士英的这篇文章收录,使地名文化得以传承。”薛焕炳表示。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