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庵大殿(市政府平房会议室)遗址
乌龙庵东首的大陆饭店
按:由文史专家包立本、陆志刚、徐伯元编写的《常州宗教遗存》一书即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这是继《常州名人故居》《常州文物古迹》《常州文物古迹》续编《常州历史建筑》《常州青果古巷》出版后的文物系列丛书第六册,由全国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题签、全国著名文史专家钱听涛作序、常州宗教局审稿。现选载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乌龙庵遗址位于常州市钟楼区化龙巷乌龙庵路,今京城豪苑小区内。 乌龙庵据传始建于唐末,已有千年历史。据地方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1736—1796)曾修缮。建筑坐南朝北,由于乌龙庵南首一墙之隔为常州市人民政府大院(民国年间的武进县政府),所以新中国成立后,殿宇建筑被征用为机关办公用房。 庵堂山门曾为县巷居委会(今北大街社区)驻所,大门石头门楣上面赫然雕琢“积善堂惜字会”6个大字。“文革”期间,当地民众为了保护它不被“红卫兵”扫四旧破坏,用石灰纸筋灰将砖雕涂抹掩盖,所以保存完好。门厅与大殿之间的连廊被围墙切断,大殿被圈进常州市人民政府大院之内,成为市政府的用房。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批渡江进驻常州的解放军战士曾居住在里面。大殿一排六间约20多米长,颇具规模和气派。后由建设部门受命负责对这一厅堂进行内部装修,作为市政府的会议室使用,俗称“平房会议室”,外部还保留原来的古建筑样式。常州重要的民生政策都在这里讨论实施,包括20世纪70年代,“农字当头滚雪球、”“桌子上唱起了大戏”,全国中小城市学常州,常州的市委常委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决策。平房会议室见证了常州的历史发展。 2006年,常州市人民政府从原局前街180号整体搬迁至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新址办公。老市政府地块被开发成商住小区京城豪苑。原乌龙庵大殿(平房会议室)被迁移改建为小区的活动会馆。 乌龙庵东首2号,至今保存有一座气势不凡的中西合璧建筑——大陆饭店,这是常州地区第一家以饭店命名的高档旅社及餐厅,当年徐志摩、陆小曼、周璇、梅兰芳、钱化佛等社会名流曾下榻于此。现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乌龙庵庵堂和地名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东头有一条河(即今木桥头处),河边住了一位老婆婆,无儿无女孤独一人,辛辛苦苦开垦了几分田,老人弯腰曲背,在田头耕作,日子过得可苦了。 有一年夏天,乌云密布,雷声隆隆,马上要下雨了,老人割的麦子还在田里,正在焦急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位黑脸后生,他和气地对老人说:“老人家,我来帮您吧!”说完,他拿起扁担就挑麦。真是好气力,没几下,就把田里的麦子收光了,老婆婆十分感激,正想招呼他回屋里躲躲雨,可转眼人就不见了。 从此以后,只要老人有啥困难,黑后生都会来帮忙。要莳秧了,老人借不到槽轴农具,黑后生就用扁担挑了4只粪桶舀水灌满田头,把秧莳下去了。黄梅季节来了,大风大雨把老人的草屋的屋顶吹掉了,老人正在叹气,黑后生又来了,找来稻草爬上屋顶就加固。嘿,只小半天,就把房子修好了,而且比原来的屋顶更结实。老人刚想问他姓名,可眨眼功夫,人又不见了。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好几年过去了,这一年的夏天,不知是何原因,烈日炎炎,天干地裂,已经好几个月不下雨了,地上的庄稼都枯死了,河也已经见底了。老人急的不得了,这时黑后生又出现了,他对老人说:“老人家,今天晚上,我要去借雨,请您帮我,在三更时刻焚香祷告,默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一百遍,切记,切记!” 到了半夜时刻,老婆婆照着黑后生的关照去办,虔诚地读了一百遍“南无观世音菩萨”。果然,一场大雨倾盆而下。老婆婆真开心啊,准备美美地睡个好觉。 刚睡下,就看见黑后生在云里对她说:“老人家,多谢您了。我原是一条乌龙,掌管龙城的雨水,由于见黎民生灵涂炭,于心不忍,于是便偷来云符,私自降雨,现在被玉皇查处,原本我要被砍头,观音大士见您诚心祷告,在观音大士的求情下,玉皇网开一面,贬我去昆仑山看仙园了,今后我再也不能帮您了,请您多保重!” 老人一下子惊醒了,这原来是一场梦。黑后生原来是一条乌龙,乌龙给她托梦来了。 老人为了纪念观音大士和乌龙,在她的草屋里塑了两尊观音和乌龙的金身,早晚焚香拜祭。后来,这座草屋便改建成了一座庵堂,叫做乌龙庵。再后来,此处人越聚越多,慢慢地热闹起来,形成了一条巷子,巷子也因此命名为乌龙庵。 目前,乌龙庵地名仍存。(文/包立本)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