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青果巷传奇1:“程门立雪”立到周线巷

时间:2019-08-17 10:49来源:未知 作者:张戬炜
杨时立雪,学成后来到常州,应周氏兄弟之邀,居青果巷,设席城东书屋讲学,焚膏继晷,日夜训课,一讲就讲了十八年。时人评价说这是将“程门立雪”的精神树立到了常州。

     有句古话叫“人过四十不学艺”,还有一句古话叫“人到中年万事休”,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过了四十岁还想学习技艺,那手艺再怎么学,也是学不精了。所以,过了四十岁,就在家里抱抱孩子、生生炉子、拿拿铲子,扫扫院子吧。这也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类的警句,所要表达的意思。

     可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过了四十岁,还想学艺。这个艺,不是木匠、铁匠、裁缝、补锅子、修洋伞、磨豆腐,是读书。读书这事,是天下第一难事。正常情况下,寒窗一读,起码十年。朝廷取士,成千上万的读书人中间,每隔四年,才入选三二百人,而且状元只有一个。学手艺,学好学孬,再不济亦可养家糊口,读书人,要是考不上秀才、举人、进士,那真是废物一个了。可这人四十一岁了,还是哭着喊着,要去找老师读书。

    需要交代的是,这人二十四岁就中了进士,安排了汀州司户参军的官位。这官位相当于现在一个地级市的民政局、人事局、社会保障局三局合一的局长。二十四岁就一步登天,官至正处级,应该可以了吧,可他不去上任。不是嫌官小,是说我要读书,没空当官。直到过了三十岁,才到徐州当了法院院长兼司法局长。当了一阵,觉得味道不正,又挂官而去。

     四十一岁时,他原来的老师程颢已经去世多年,老师的弟弟程颐,办了个伊皋书院,培养了不少有学问的门生,在学术领域声名鹊起,一时无两。于是又萌生拜师的念头,拉了一个趣味相投的朋友,一起上路。此人姓游名酢,与他同年,也是进士,官至太学博士,相当于处级干部,只是一心向学,不想当官。于是两人去到河南洛阳,决心拜在程颐门下,再读十年圣贤书。

     此事说来好玩,程颐读了多年圣贤书,连进士都没有考上,但这个二十四岁就中进士的人,还拉了一个进士,心悦诚服地拜到门下。心悦诚服到什么程度?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程门立雪,就发生在程颐与这个人之间。

     这个人姓杨名时,号龟山,世人尊重,不呼其名,敬称“龟山先生”。话说杨时杨龟山带着游酢,来到洛阳。那是个三九寒天,北风凛冽,树木凋敝,山路坎坷,河水凝冻。两个四十岁出头的老人——应该算是老人了,苏东坡三十七岁时,就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了,且有统计数字表明,宋代人均寿命不超过六十岁——心怀热血、胸蓄大志,也顾不得“三九四九,冻得发抖”,一步高一步低的,在洛阳乡下的山里,找到了伊皋书院。

     没想到的是,到达时间过了中午,程颐正在午休。两人一嘀咕,程颐当时六十一岁,已经活得超过宋朝的平均年龄了,属德高望重之人,况且又是上门拜师,不能惊动,在院子等着吧。可院子里空空荡荡,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就对着老师的书房,站着等候。老天也是考验他们的诚心,飘飘洒洒居然大雪纷飞,须臾,即积雪盈尺。程颐午休醒来,开门赏雪,准备写首咏雪诗,抒发情怀。蓦然看见院子深雪堆里站着两个人,须发皆白,衣衫尽湿,如雪塑、似玉雕,一派冰清玉洁之状。见程颐开门,纳头便拜,口称是其兄长程颢门生,闻程颐授课伊皋,特来拜师。程颐心头一热,延入书房。从此,中国文化史上,多了一句成语,叫作“程门立雪”。

     常州有周氏兄弟,一个叫周孚先,一个叫周恭先,家就住在青果巷里面,年轻时拜在程颢门下。程颢去世后,转入程颐伊皋学院,继续学习。学成后,回到常州,办了个学校。由于学问精湛、教学有方,学生爆满。哥俩一商量,又办了个学校。办在东坡舣舟亭附近的,叫城东书屋。办在西门出状元的早科坊附近的,叫城西书屋。“程门立雪”的杨龟山,在洛阳立完了,遵老师嘱咐,南下传播程氏兄弟学说。过了长江,来到常州,同学周孚先、周恭先当然热情接待。杨时在常州转了一圈,此地人杰地灵,文风昌盛,是个教书育人的好去处。周氏兄弟说那你就在常州传道授业解惑?然后就在青果巷里自己家边上为杨时置办了住所,让他坐堂城东书屋,收徒讲学。

     程门立雪,不是白立的,杨时在常州立足授课的消息传开,四方学子纷至沓来,来领教这位“立雪”的老头,学问如何了得。据说,城东书屋周围原来树木葱笼,自打杨时开课,树木全死了。为什么?四方学子奔来时所骑之马,都系在树上。缰绳勒树,马啃树皮,生生把树皮剥光,树如何得活?

     中国思想史与文化史上,有一个人皆共知的名词,叫做“程朱理学”。程,指程颢、程颐兄弟,朱,指朱熹。程朱理学,指程氏兄弟与朱熹共同构建的理学体系。这个体系,影响了中国元、明、清三代将近千年的思想与文化进程。可这里面有个问题,程氏兄弟比朱熹大将近一百岁,程颐去世二十三年后,朱熹才从娘肚子里生出来,他怎么会与程氏兄弟并列,构建理学体系呢?再说,程氏兄弟一辈子住在河南,没有越过长江,朱熹一辈子住在南方,没有去过洛阳,与程氏兄弟可谓是地隔千里、人隔百年,这“程朱理学”如何讲起?

     蹊跷的事情,必有其理由。程朱之间,有座不可或缺的桥梁,就建在常州青果巷。

     杨时立雪,学成后来到常州,应周氏兄弟之邀,居青果巷,设席城东书屋讲学,焚膏继晷,日夜训课,一讲就讲了十八年。时人评价说这是将“程门立雪”的精神树立到了常州。杨时设学,收了一个优秀的学生,叫罗从彦。罗从彦学成,开门授课,收了一个优秀的学生,叫李侗。李侗学成,收了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优秀到后来与孔子并称为圣人,这个人,就是朱熹。

     这套地隔千里、人隔百年的体系,其传承,从程颢程颐——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一路下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中枢纽,也就是桥梁,是杨时。杨时居常州青果巷十八年,传播程氏兄弟的学说,整个南方学界,皆受益于此。常州的学术与人物,诸如唐荆川、薛应旂,都是杨时思想的传人。此后,受惠于唐、薛学术思想的东林党,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学派,清代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等,均为杨时学术所哺育。

    常州人感谢杨时,在城西书屋里建了“二贤祠”,春秋祭祀杨时与苏东坡。明代起,《常州先贤传》把杨时列为篇首。周孚先、周恭先兄弟居住的、包括杨时徙居常州时居住过的、属于青果巷街区的那条巷子,常州人命名为“周贤巷”,以纪念周氏兄弟的仁义与置屋挽留杨时的贤德。宋朝以后的口口相传中,“周贤巷”被写成“周仙巷”,后来又变成了“周线巷”。周线就周线吧,因为常州城市的文化与学术背景,确实是从这里,一线相传的。 文/张戬炜

史料记载:

     《咸淳毗陵志·卷十八·寓贤》:杨时,南剑州将乐人。与游定夫、谢显首同时为程门高弟,学者推之……徙居毗陵,讲道城东书堂。公居毗陵者,十有八年。如《养浩堂》《踵息庵》诸记、《中庸辞义》《伊川易传》《泰山春秋传诸序》,皆当时所著也。邦人今即其地祠之。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