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人文论坛 >

乡镇重组村名路名的思考

时间:2011-05-30 15:5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在道路的命名上,要以科学发展观着眼,特别是在新起的路名、桥名,小区名时,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多一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尊重民意,少一点主观臆断。

        随着全国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城市化新模式已经形成,万顷良田,千亩庄园,拆村并村,古老的村庄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现代化的道路代替了过去的乡村田埂,古老的村名,再也没有给他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丁点值得一提的祖籍荣耀……

        为了留住历史,留住文化,我们就拆村并村所产生的新地名、新镇名、新路名作一点细微的思考。

一、乡镇撤并,地名不存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市撤并了几十个乡镇。一部分乡镇被村级化、街道化。例如:横林镇的崔桥、横山桥镇的焦溪、洛阳镇的戴溪、湖塘镇的马杭、鸣凰、牛塘镇的卢家巷、礼嘉桥的坂上、政平,等等。几十个乡的行政建制一夜之间几乎消失。马杭乡撤镇并乡后,马杭地名被马杭街道(民政部门不承认的非法街道)、菊花社区所代替。马杭的地名早已名存实亡。几十年以后,马杭的地名就会淡出,甚至不复存在,正如上世纪60年代,“走马塘乡”用了几百年的地名,解放后改了政平公社以后,现在的武进人还有谁知道,走马塘乡在那里?龙虎塘潘墅老街,2008年拆迁时,龙虎塘街道把老街路面石料搬进新龙小区,准备造一条仿古街路。因种种原因,路未修成,即使修成了,还能叫潘墅老街吗?潘墅老街的历史故事,从此就割断了。再也无人知道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常州的第一仗就在潘墅老街上打的。以后也无人会记得老街上杂货铺,门板上的枪眼和弹洞。

二、村庄拆迁根系不存

        中华民族从古到今,习惯于聚族而居,世代繁衍。一个姓氏在一个地域居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以这个姓氏命名的路名、村名、地名、河名、桥名,是我们江南地区,某个姓氏、某个家族的特有标识,不管其人身处何地,他都以这个地区的居住地,出生地而自傲。现在,自然村庄已被拆迁,村民们搬进了新村小区,过着杂姓混居生活,原本某个姓氏命名的自然村庄、村名将成为过去的符号。给千百年来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一个无根之本的心理精神空虚,久而久之,将会影响其个人精神信仰失控。就如横林某村在镇的东边就把这个村改名为“新东方村”(让人想起了电视上天天热播广告词,新东方烹饪学校)、新镇东村、镇北村,等等。马杭三勤村,是过去的龙船浜村、东()桥村、祈舍村、陈家村、沈家村,七房村,十二横村等村合并,合作社时,改成勤丰村、勤华村、勤胜村,后来三个村又重组,拆并成三勤村.如果再过几十年,谁还会知道勤丰村、勤华村、勤胜村在什么地方、什么方位。还有他们地方上的历史文化、民俗传统等历史遗存,将被统统割除。再也找不到曾经是某个姓氏,望族,千百年来聚居地的印记。更谈不上这个自然村过去存在的村情、人情和感情。我搬进城里居住几十年,经常回去看看老屋老舍。每次从乡下回来,都会把祖屋过去发生的事和现在的新鲜事,我们村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等,讲给我儿子听。让他从小潜移默化,知道大运河畔的村庄,是我祖居的地方,几百年前的故乡。前一段时期,听说村庄要拆迁了,(我儿子他从来未去居住过的村庄)他也为之伤心,这就是村情,这就是国人的姓氏居住情结。

三、自然村庄拆迁,新路如何命名?值得思考

        现在各乡镇都在大搞工业园区开发,地块重组、厂房林立、道路四通八达,村村新建了文化广场。可这路名、场名的命名却十分随意。本人试想,首先,应该考虑到过去这里曾经是某某自然村所在地,其次曾考虑这地方上的历史文化、民间传说、然后根据大多数人的意愿、民意命名某某路,某某场。金百花苑门前一条不足200米的小路,是大圩里林庄村所在地。几年前,林庄村拆迁,这里成了金百花园的高楼,开发商考虑到林庄村老百姓对原自然村的感情,在飞龙路边上通往金百花园的一条小路,起名为林庄路。这种做法,本人觉得可以借鉴,可以推广。

        选择历史文化及名人文化,命名新路名。最近,我去奔牛采访,镇政府门前一条路是奔牛镇景观大道,宽敞繁荣,直通千年古遗址琅玡墩(传说为东晋三朝宰相王导古墓)。琅玡墩历史久远,是江南王氏家族墓唯一座氏族墓葬。如果奔牛镇把这条路取名琅玡路,那多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现在取名迎宾路取其迎接宾客之意,可是,迎宾路常州市区就有一条,各镇叫迎宾路的也不少。奔牛镇文化底蕴很深,名人辈出,历史上有高山流水的故事、有陈圆圆的故事、金牛的故事······奔牛镇应该以历史文化传承出发,提几条文化浓重的路名,彰显奔牛镇的历史文化背景。如果把迎宾路改成琅玡路或者叫伯牙路、陈圆圆路。将会使奔牛的文化品位和奔牛镇的文化软实力大大张扬。这难道不是一件祟文扬名的美事。还有天宁区为了彰显区域形象,在新运河上的大桥题名天宁大桥,明明这地方是雕庄街道和丁堰街道相交处。过去这里是梅港村所在地,梅港地名历史悠久,《阳湖县志》、《武阳合志》梅港地名就有记载,可不可尊重历史,把天宁大桥改成梅港大桥或者雕庄大桥。采菱港从老运河到长虹路,不足5公里有四座菱港大桥,青洋路上有两座青洋桥,青洋路名原本是青龙到洋头桥的一条机耕道,现在新拓宽延伸到武进大道(礼嘉桥段),路名不说,横跨新运河上的青阳桥,是在中村桥的桥址上造的青阳桥,老百姓对这新桥名有意见。中村桥是宋代宗泽子孙迁来宗家塘村时所造,有很多民间传说、有很悠久的历史文化。清代状元庄培英祖墓庄家坟,就在中村桥堍,现在中村桥改了青阳桥。前年(2009),当地老百姓自发在清阳桥上祭奠中村桥,人数超过8000人,要求为恢复中村桥名。为了一座桥名,伤害了当地老百姓的感情,是否请政府部门考虑考虑老百姓的感受。 (责任编辑:人文常州)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