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人文论坛 >

处处留心皆文章——《常州街巷》读后感

时间:2012-07-04 11:02来源:人文常州网 作者:周晓东
当我读到薛焕炳先生的新作《常州街巷——旧时地名写真》时,我仿佛受到了点拨,有所感悟——文化就是人们的生活状态。

      今年五月有幸随省文化考察团访问了台湾。在台湾的一周时间里结识了许多先进与新友。但无论是成功大学的教授还是国立图书馆的馆员、无论是文讯杂志社的主编还是华山文化创意园的专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文化的遗存与文化的发展。说实在的那些所谓的文化在我们眼里看来都不过是些碎片片、屑屑头,星星点点地散落在台湾各地——有明清时期的文庙、有荷占时期的领馆、有日据时期的炮台、还有两蒋时期的官邸……这些文化虽然体量不大、影响欠广,却正是这些文化构成他们津津乐道和环岛畅游的基本亮点。回到常州后我就一直在想,我们讲了那么多的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呢。

      当我读到薛焕炳先生的新作《常州街巷——旧时地名写真》时,我仿佛受到了点拨,有所感悟——文化就是人们的生活状态。如果说得再文刍刍些,文化就是人类所集体创造并共同享受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物与非物的总和。薛焕炳先生所写的街巷里弄、名称渊源、街风巷俗、人物情趣、奇闻轶事,不正是昔时常州人的生活状态吗?不正是一种极佳的文化表达式吗?宏大叙事的诗史是文化,涓涓细流的生活也是文化。文化就是对世界对人生对生活的真实态度。只有真正渗透于民众心灵深处的、根植于民众血液底层的才是深沉的文化。文化需要时间的浸泡、需要多元的揉合、需要绵延的沁润。突然想起黑格尔的一个比喻,他说:“文化像洋葱头,它的皮就是肉,肉也是皮;如果把皮一层层剥掉,也就没有肉了。”文化拒绝浮躁,反对东边马来了西边牛来的飘忽。只有通过自觉的实践才能寻求“魂正体谐”的文化。通过一个多月的研读,我深深地感知《常州街巷——旧时地名写真》不愧为融作者几十年生活积累的静心之作。它用另外一种精细的视角记录着常州人的生活状态。

      《常州街巷——旧时地名写真》帮助我们拾起昔日的记忆。随着城化进程的大踏步前进,当年作为现代化标志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我们幼时居住的平房、我们儿时嘻戏的巷弄、我们少时读书的学堂、我们曾经工作过的工厂,在推土机的轰呜声中早已夷为平地、立刷一新,甚至消失得无影无踪。先前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双脚毫不费力地走遍城市的街头巷尾,弄头弄脑的一草一木也是如数家珍,甚至西瀛门外那棵野杨梅什么时候红透都一清二楚。可是在强大的物质面前我们生活的态度一度迷茫。以为现代化进程就是一个物质现代化。致使文化的魂与体严重分离,本应是社会目标的文化成了社会手段的经济的附庸。社会的心态、社会的追求也变得浮躁与混乱起来。依然居住在这个城市的我们越来越不认识这个城市了。头条里、二条巷、三近里、四美里、五富弄、陆 家弄、戚大街、八角井、九思弄、十子街仅留下片片残迹了!将来能够勾起我们记忆深处的符号可能就是这本《常州街巷——旧时地名写真》的图片与文字了。

      《常州街巷——旧时地名写真》抚慰我们业已躁动的心灵。人是一个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体。我们不仅仅要吃饱饭穿暖衣,我们还要有快乐有风雅。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多元的文化相互激荡,多样的矛盾此起彼伏,文化的和谐与稳定尚在缔结。此时此景我们更加渴求心灵的安抚与慰籍。我们的心灵应该有一个归宿、我们情感也应该有个寄托。我们不愿意是个生理的疯子,我们也不愿意是心灵的疯子。《常州街巷——旧时地名写真》中诉说的那些故事、汇集的那些人群、形成的那些风俗、凝练的那些法式,都是一幅幅优美的市井图,更是医治社会浮躁、人人焦虑的心理辅药。过去的街巷里弄也许已经一拆了之,但每一个阅读《常州街巷——旧时地名写真》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在那些街巷里弄的情愫。请停下自己的脚步等一等远游的灵魂。《常州街巷——旧时地名写真》就如一滴甘露可以婆娑我们荒漠的心灵。

      《常州街巷——旧时地名写真》映照我们生存状态的渴望。马克思主义是一百多年来最伟大的社科成果。马克思主义时刻提醒我们物质是第一性的。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以人类的生存为前提。但马克思主义也不否定精神与思想是与相应的物质条件相生相伴的。当我们享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成果时,我们也不无遗憾地感受到了我们的文化在求物质、追利益的狂热下,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冲击与挤兑。住进高楼的人们没有了张家长李家短、没有了东家红西家白、没有了上家亲下家疏,而最最特别的是我们还没有完全建立在高楼林立、大厦成片下成熟的生活状态。没有了成熟而稳定的生活状态,社会的矛盾便急剧升腾。一切有担当有责任的人们都在寻找着济世的良药,寻找着滋润人们的琼浆。消失了先前的“街巷里弄”,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新“街巷里弄”,《常州街巷——旧时地名写真》创作与出版的本身,就是我们建设江南文化名城最好的昭示与提醒。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