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人文论坛 >

《名城常州》序言(2)

时间:2012-07-03 11:17来源:人文常州网 作者:于超
所谓五派一国,即庄存与、刘逢禄所立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理论的常州学派,恽敬、张惠言倡以以学济文为文风的阳湖文派,张惠言、周济以意内言外、意有

  所谓“五派一国”,即庄存与、刘逢禄所立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理论的常州学派,恽敬、张惠言倡以“以学济文”为文风的阳湖文派,张惠言、周济以“意内言外、意有寄托”为宗旨的常州词派,恽南田以自创之“没骨技法”为标志的常州画派,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等四大医家为代表的孟河医派,以赵翼、恽南田、黄仲则、洪亮吉等为代表的“性灵派”、“毗陵六逸”、“毗陵前七子”、“毗陵后七子”等诗词创作群体为代表的“毗陵诗国”。另有以薛应旂、白昂、杨廷鉴、唐荆川为代表的“毗陵四大家”享誉郡中。

  常州“毗陵诗国”之说,最初见于清初浙江诗人查慎行的《续毗陵诗录》:“毗陵诗国千年事。”清代诗人吴应奎的《万首论诗绝句》中说常州是“毗陵诗派早知归”。清末大儒梁启超亦有“阳湖诗派”一说,见《饮冰室专集之一百三》:“常州在有清一代,无论哪一门学问,都有与人不同的地方。古文有阳湖派,词有阳湖派,诗亦有阳湖派。” 清代常州诗人群体以人数多、影响大、著述丰闻名诗坛。道光十九年,李兆洛编《旧言录》,收录常州诗人的诗集达78种。近人赵震编《毗陵诗录》,仅武进、阳湖两县,清人诗作就达288家。

  至于科举进士,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计,明代常州府举进士591人,居全国第六;状元4人,为江南第二。如果按人口比例算,则更名列前茅,为当时著名的科举雄邑、状元之邦。清代,常州士子在科第场上大显身手,中式人数在全国的比例臻于极盛。清顺治四年两次开科,全国录取进士298人,武进一县考中27人,占全国近十分之一,“尤为盛事”。明清两代常州府中式进士合计,名次为全国第三。明清常州府巍科人物合计26人,在全国仅次于杭州和苏州。故清代著名学者、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第五十九》有“东南绝学在毗陵”、《常州高材篇》中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赞。

  据当代学者缪进鸿在《科举制度衰亡与“东南”人才辈出》一文中统计,历代出杰出专家学者最多的城市是:苏州97人 ,杭州90人,常州72人。《文学遗产》1999年第四期蒋寅《一个期待关注的学术领域》一文中说:“清代诗文史四五分之一在常州。”可见,“崇文重教”是常州地域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特质,遂使政、经、文、史、哲、艺、医各个领域英才迭起,学派林立,名人辈出,名闻遐迩。

  进入近代,常州才人名士又一次涌现高峰。其中以学者兼政治人物为一大特征,如赵烈文、袁励准、赵凤昌、庄蕴宽、屠寄、吴稚晖、孟森、何嗣焜、董康、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董亦湘、史良、李公朴等。他们或为推翻帝制而努力,或为建立共和而运筹,或为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新中国成立后,常州则以孕育众多的学者、科学家而著称,以华罗庚、吴阶平、庄逢甘等65位“两院”院士为代表人物。

  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是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一座没有历史的城市,是没有厚度的。一座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未来的。传承城市的文明、梳理城市的文脉、光大城市的文化,既是代代相继的使命,亦是建设发展的动力。

  因此,《名城常州》,选择以“名街名胜”、“古镇古村”、“故居故迹”等篇章为切入点,以地域的历史文化演变发展为纽带,着重介绍常州的文化遗存与文化创造,力求从历史演变时间和社会文化空间两个方向,客观地反映常州的历史与文化发展。同时,也为常州建设江南文化名城,贡献一点绵薄的力量。

  相信,《名城常州》从历史遗存的角度,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本更加热爱常州、建设常州的好教材;为外地的广大读者更加了解常州、欣赏常州的史料书。《名城常州》更值得大家珍藏它,使其成为一本有价值的收藏书。(文/于超)

  (作者系原常州市政协主席)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