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德荣兄的性格,原本应该为他的作品集起一个放在书店书架上不会被冷落的时髦而动听的名词,可是,他偏偏用了一个正经八百的书名——《肖声之声》。 肖声者,是其笔名,亦“小生”之谐音,书生自谓也。 “之声”呢?从字面看,不过是作品的代名词。其实,从《说折腾》的自序和整部作品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之声”二字,昭示他办副刊的理念、抱负,孤心苦诣的策划和独特的运作模式,其中还稍带一丝孤傲、自负及尝遍甘苦后长啸以抒的成分。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尚未到《常州日报》之前,就晓得德荣的大名,有一次参加省记协会议,就听领导介绍说:常州有份《延陵周末》,领全省地市报之先,主编陈德荣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来,也是缘分,有幸和他做了十几年的同事,领教了“陈大胆”确实不是浪得虚名,标新立异是他唯一的信条,一个人说了算是他的行为准则,这也是他招来非议的渊薮。他像一个飙车手,常别出心裁,另辟蹊径,我偶尔也当一块刹车皮,艰辛和愉悦,钦佩与疑虑,混杂在一起。最近读到一则文坛史实:当年胡风编《七月》杂志,曾向鲁迅先生问及办刊要领,鲁迅答道:“编杂志就是要独裁。”(蔡玉洗、董宁文编《凤凰台上》017页,凤凰传媒出版集团、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这里谈的“独裁”,不是政治概念,也非道德范畴,是指主编要有主见、有想法、有追求、有个性、有统筹的能力,才能在众多同类报刊中占得先机。我无意用这则轶事来同德荣主编《延陵周末》作简单类比,我想表达的是剖析、研究问题,离不开相应的范畴和语境,如此而已。 读《肖声之声》,除第一部分《体坛纵横》为德荣兄在南京工作期间写的稿件外,其余三部分:《文化百味》、《社会睇真》、《管窥乱弹》,绝大多数均为在主持《延陵周末》期间写的文章(可惜他组织的“战役”,策划的版面,有影响的栏目,产生过轰动效应的特约稿,没有收入集子),这是包括我在内的全体“周末人”的共同记忆,如亚细亚影城异军突起的长篇通讯,常州小姐评选,救救任文广的报道……重读这些文章,往事历历在目,记者们匆忙的身影,德荣不分昼夜运筹帷幄的神情,都一一浮现眼前,假如有一个链接式的背景介绍,一定会引出许多动人的故事。德荣兄文风潇洒,论述犀利,特别是《文化百味》、《管窥乱弹》中的一些文章,至今仍然不失其价值。有些报道,偶受时效所制,稍嫌急迫、仓促,依然显现大气、雄浑的笔锋。 《肖声之声》是德荣佳作的汇集。相比较而言,他的“优长”不在“此”而在“彼”。彼者,乃策划高手也。德荣是周末部的“帅”,而非单纯冲锋陷阵的兵卒;是“总导演”,而非一线演员,虽也经常客串一把,毕竟主次有别。他的最大贡献在于运筹帷幄,许多叫得响的报道,不少轰轰烈烈的“战役”,曾产生过“洛阳纸贵”效应的特约稿,经久不衰的栏目和创新的版面版式,这是他新闻生涯的精髓。我此说毫无贬低《肖声之声》之意,只是提出建议:精、气、神缺一不可,这才是立体的《延陵周末》,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文/朱琪)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