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人文论坛 >

此中有真意——读《乡贤记忆》

时间:2015-07-11 10:26来源:未知 作者:陆建华
继《稼禾记忆》和《记住乡愁》之后,老友沈成嵩又于最近推出他的第三部新著《乡贤记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

     继《稼禾记忆》(江苏凤凰出版社,2012年11月)和《记住乡愁》(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年9月)之后,老友沈成嵩又于最近推出他的第三部新著《乡贤记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短短3年,年届80的沈成嵩能迅速完成总字数近90万字的关于农耕文化的三部曲,与其说他是一种创作激情的爆发,不如说他受命于时代的感召。

  老沈属于“两栖类”,他既是擅长写农村题材的散文作家,更是一位资深的新闻工作者。退休之前,他一直在新闻战线打拼,写散文是他退休以后的事情。因此,与一般作家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他具有强烈的政治敏感性。沈成嵩写《记住乡愁》和《乡贤记忆》不光是一种写作冲动,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作为一名作家牢记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随时听命于时代呼唤的高度自觉了。

  沈成嵩的写作题材,完全是来源于他长期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这个积累有点像他在一篇题为《沃土》的散文中写的江南农村那个七八十公分厚的“熟土层”: 

  一个人从18岁学种田,到70岁离田,一辈子就这么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不断地使用各种劳作的工具耕、耙、筑、锄、挖、耥、括、抓、挤、压着泥土,不断地给肥沃的土层加料、进补、除渍、垫高,就这样,年年月月,岁岁年年,反反复复,重三倒四,一辈子忙碌了几十年,只能为江南的肥田沃土加厚一个铜板的熟土层,这七八十公分厚的沃土,该要几十代、上百代人的辛勤耕耘啊! 

  沈成嵩不也正是这样吗?他13岁入金坛中学读书,16岁参加工作,先在农事单位供职多年,后调入宣传文化部门工作直至退休,他把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都奉献给金坛这片热土了。他也因此得到丰厚的回报;对于酷爱写作的他来说,这个回报就是他有了让人钦羡的生活积累的“熟土层”。这个熟土层不但保证他能在短时期内完成农耕文化的三部曲,更表现在他可以驾轻就熟地恣意抒写农村的人和事,如数家珍般叙述民俗民情民风,饶有情趣地描绘稻麦豆菜花鸟虫鱼……他无论写什么,皆有情致,态度亲切,无雕琢之气,不矜持作态,字里行间总是自然地散发着生活的芳香,让人读了,增长了对农村的了解,自然地产生一种重返乡村亲近自然的愉悦。

  也正因为有了这生活积累的“熟土层”,大大弥补了仅读过初中的沈成嵩写作上的某些先天不足,如某些作品中偶尔出现的结构单一,立意不深、以及语言直白等。比如语言,在新著《乡贤记忆》里的《常“老农”的故事》中,一位农村基层干部这样批判文革时期上级部门“左”调高唱瞎指挥:

  有权的不种地,种地的没有权,生产队长在上面。每个乡、每个大队、每个生产队,种多少水稻,种什么品种,都是上面规定得死死的,特别是种“双季稻”,明知“三三得九”,不如“二五一十”,但偏偏要“一年三熟,穷得喝粥”,而且还把种“双季稻”上升到“路线稻”、“革命稻”的高度,提出宁愿掉一身肉,“双季稻”也不能少种一只角。

  这番话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洒脱,言浅而意深。批判的是不按科学规律瞎指挥的错误做法,讲的是大道理,但毫无艰深晦涩之感,一听就明白。这样的语言不是苦吟得来的,不用“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它们完全来自农民的日常用语,新鲜、生动、活灵活现,初读便印象深刻,再细细品味,更觉得妙趣无穷。

  与《稼禾记忆》《记住乡愁》主要写农时农事民风民俗不同,沈成嵩的新著《乡贤记忆》重点在于讴歌农村的乡贤,因而打上古老而又新鲜的乡贤文化的烙印。说是古老,是因为乡贤文化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朝,刘知几在《史通·杂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郡书赤矜其乡贤,美其邦族”。至明朝,朱元璋第16子在其所撰编的《宁夏志》中曾专门列举了“乡贤”这类人物,还开始建立乡贤祠。至清代,则基层不但普遍建有乡贤祠,还把乡贤列入志书。说是新鲜,则是因为众所周知的政治因素,解放后,“乡贤”一词不但遭到前所未有的冷遇,甚至成了人们的忌语。尽管这样,虽然乡贤一词已长期淡出人们的视线,但现实生活中,乡贤依然存在着,他们就是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被本地民众所尊重的贤人,只不过没有称他们为“乡贤”罢了。如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中断了多年的乡贤文化重新得到连接和延续,这是中华民族的幸事,当此之时,沈成嵩推出他的新著《乡贤记忆》实在是值得我们欢迎和鼓励的事情。

  收在《乡贤记忆》一书中的63篇散文,写了主要是金坛地区近70位乡村贤人的感人事迹。他们中有早已名扬中外、人们耳熟能详的古今名人,如训诂学大师段玉裁、数学大师华罗庚、甘洒热血护学生的殷雪梅等,更多的是为当地民众所熟知、所敬仰的乡土贤人。这些乡贤人们看得见,摸得着,他们的先进事迹长期流传于民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言行、成为引导着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道德力量。

  在《乡贤记忆》中,读者更多看到的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百姓,其中有:孝敬公婆、善待长期卧病在床的丈夫、辛勤培养子女长大成人的好媳妇巧姑(《巧姑》);一辈子从事炒茶劳动,从茶姑、茶嫂、直至变成茶婆婆,终于练出一手炒茶绝技的吴桂花(《茶婆婆》);长期不辞劳苦跋山涉水为群众送邮件的乡邮员小李,他在一个雷雨天不幸被巨雷击倒,人们发现他的遗体紧紧地护着邮包(《乡邮员》);还有精于选种的被人们尊称为“老来青”的土专家徐老二(《“老来青”》),等等。

  他们都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平日里与邻里乡亲同呼吸共命运,抬头不见低头见。人们看到,在他们的身上始终保持着爱国爱家、积极向上、勤劳本分、朴素善良、乐于助人、扶困济贫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他们从不损人利己,相反,却都有一颗全心全意服务民众的红亮的心,必要时为保护群众利益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沈成嵩在叙述他们的动人事迹时,用的是朴实的文字,但字里行间流淌着的却是一股火辣辣的崇敬挚爱之情。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