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常州日报》报道:位于常州市延陵西路大庙弄内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山纪念堂,现已修缮一新并通过专家验收,预计年底将对外开放。 历史建筑之于一座城市的意义,本来无需反复赘述。一栋有独特故事的老建筑或一个有特殊风貌的街区,都可能意味着一座城市的“根”与“魂”。城市的建设、发展、更新与改造,都需要牢守历史根基,并且经受历史检验。 近年来,文物保护工作得到重视,文物保护执法力度不断增强,一些重要文物得到抢救。但也应看到,一些地方文物保护方式过于简单化,在开发建设中,毁掉古建筑、搬来洋建筑,城市逐渐失去个性,导致“建设性破坏”。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开创文物事业的新局面。 我们的历史文化是怎么保留下来的?主要靠三种形式,一是文字记载,二是文物实体,三是一代代人的言传身教。其中,文物传达的是第一信息,具有现场性、生动性、形象性,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短暂的,中国有很长一段历史是靠实物、考古遗存保留下来的,即使是在文字记载丰富的时期,文物也可以在很多方面补充文献之不足,它更贴近历史的真实,更有感染力。 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文化和经济一样重要。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下的人,无论是何种社会角色,都应该扪心自问,心中是否有对人文精神的追求,文化被我们摆在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现在的城市生活充满了娱乐和消费,但缺少精神与崇高。比如,对人之所以为人,或者对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缺乏关心,对能为祖先的荣耀、民族的耻辱、人类的智慧、多元的生活方式等等提供特殊见证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缺乏敬畏!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我们应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擦亮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