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人文论坛 >

太伯奔的吴在哪里

时间:2018-07-02 14:13来源:未知 作者:安文
《史记•吴太伯世家》曰: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

     《史记•吴太伯世家》曰: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太伯所奔荆蛮,一般认为就是无锡梅里。但很多史书又说:太王死,太伯奔丧,季历定要将王位还给太伯。太伯回避退让再回吴山,季历追到吴山执手恭让王位。如果荆蛮在无锡,这来去几千里,沿途都是商王统治区域,谈何容易!因此,有些人认为太伯奔的吴可能是离先周较近的北吴或西吴。

     北吴在今山西平陆县吴城,是季历孙周武王封仲雍次曾孙仲(虞仲)的虞国所在地,又名“弓渔”;后来周康王又将江南宁镇之间的宜地封给虞国,古代虞吴同音同意,江南吴国或勾吴历史由此开端。但这与《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不符。祭祀祖先在商周时代非常重要,武王克商后寻找太伯和仲雍后代,主要是为了让他们承祀太伯和仲雍,使自己的族亲不致绝祀。但太伯无子,过继须以嫡以长,周章作为仲雍长曾孙理所当然应承祀太伯之祀,因此武王承认其为吴君;而仲雍之祀只能通过封周章弟仲为虞侯解决,吴国就此分为南吴北虞,以及后来的宜,而周章之吴明显建在虞、宜之前,无锡梅里太伯墓和常熟虞山仲雍墓都是明证。

     而西吴在今宝鸡市陈仓区新街镇吴山,离岐山100多公里,太伯以为父王进山采药为由,首先去吴山,完全符合“父母在不远游”之古训,以及太伯既要避居让贤,又能奔丧尽孝的需要。而且,吴山并非等闲之处,乃吴帝后裔太岳部族与吴回部族发祥之地,是我国祭祀吴帝、黄帝最早的地方,是中国历史名山,有岳山、千山、吴岳之称。可见,吴国名称来自吴帝之山,当地人民敬奉“荆吴祖地”、“伯仲初始”的太伯庙遗迹,并非空穴来风。

     那么,为什么很多史书都肯定太伯奔的荆蛮之地是无锡梅里呢?我认为,无锡梅里是太伯出走的最终落脚地。太王死后,季历去吴山恭让王位,太伯无奈,只好与弟带族人再次迁移,终于历经千难万险,跋涉几千里,通过断发文身融入当地越文化,在季历不可能找到的江苏常州无锡一带太湖之滨建立了吴国。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妥善处理与当地越族的关系,可能几经周折,宁镇之间的宜地可能是临时落脚点之一,所以周康王加封虞侯为宜侯时,会同时赏赐留在宜地的太伯族人。这样看来,太伯吴国建于季历即位后和周武王克商前,的确是除越族外江南太湖流域、包括苏锡常地区华夏文明的始作俑者;太伯奔的荆蛮可分为宝鸡吴山之荆和无锡梅里之蛮两个阶段,梅里在吴语中其实就是“蛮篱”,篱是简陋的防御工事,太伯可能将追随自己来江南的吴山荆人安置在荆村、当地归顺的越人安排住蛮巷,自己则筑“蛮篱”控制;而其后奄人在周成王时期联合越人南逃常州,筑奄城,对吴国威胁很大,因此,周康王在看了东夷地图后,决定将吴的兄弟国虞加封宜侯,从东西夹攻奄。奄宜战争双方损失很大,基本等于同归于尽,吴乘机崛起,最后终于在春秋初期消灭了奄人势力,基本结束了与奄和东夷的战争。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