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风土记》云:七里井有孟渎,汉光武初潜,尝宿井傍,民为指途达江浒,即位,命开此渎。广五丈,深七尺,南通运河,北入大江。《唐会要》记载:元和八年,常州刺史孟简,因改故渠,开此渎,袤四十一里,引江水南注通漕,溉田四千顷,因名。《祥符图经》引巴州刺史羊士谔《记》云:此渎以近孟城山得名。’又云:'孟城山,晋孟嘉侨寓之地,下流有孟渎。今堡城东有孟城山,西有嘉山,此言为得其实。按,七里井’相传在今浦渎上。陈《续志》于'江桥’注:古孟渎。又云兰陵桥。在通江乡。旧曲阿未开孟渎之先,从京口至常州,必取道于此。盖浦渎或古孟渎也,南通运河之吕城镇。”其所言的“曲阿未开孟渎之先”,是指后世走奔牛的孟渎这一唐代孟简所开的新孟渎之前,从镇江到常州便走孟城往南的浦河,中唐孟简后也就走其所开的新孟渎了。今又按《中国人名大辞典》“羊士谔,唐泰山人,贞元进士”,则唐朝时便已有孟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5点的结论:一是,丹阳吕城东七里处的七里井是最古老的孟河入运河之口,而丹阳吕城东七里处的浦渎(即浦河)便是古老的孟渎。二是,江南大运河早于东汉光武帝便当存在。三是,孟山、嘉山合称为“孟嘉山”,得名于东晋名士孟嘉曾隐居此而得名。而东晋立是都于南京,有大臣来南京东侧不远处隐居在孟城也是情理之中。四是,南唐保大初立水门,也即筑城。据羊士谔《记》,可知最迟在羊士谔生活的中唐贞元年间前后,孟城当已有城了。在明嘉靖朝,因抗倭需要而建孟河的堡城,实质上是重建的。事实上孟河为镇江的前哨,镇江自古以来就是江防要地,六朝与南唐以南京为首都,镇江是拱卫南京的军事重镇,作为镇江前沿的孟河,在六朝与南唐必会建城以拱卫镇江、南京。五是,孟河古城是古代吴地常州一座有名的古城,西与丹阳为邻,到了明朝嘉靖靖三十三年(1554)一股从日本而来的倭寇,沿长江逆流而上侵入了孟河古城后,就一把火烧毁了孟河古城与栖凤山为邻的丹阳严庄七峰山房(当年被称作“明代丹阳的圆明园”)。丹阳七峰山房存世60多年,历史典籍书上很少有记载。从明代《隆庆丹阳县志》和清代《乾隆丹阳县志》《光绪丹阳县志》上,都只在“山川”类简单列示。直到《光绪丹阳县志补遗》,才在“古迹”卷中有所记载:七峰山房,是在丹阳县东北的严山,一名孙山下。明中书孙育别业。正德戊寅,杨一清来赋诗镌壁。庚辰,复与唐寅、祝允明等修禊题名,纪以图咏。七峰山西距丹阳县城只有45里,东与孟河栖凤山相联接,距孟河古城也只有3里多路。 明朝嘉靖靖三十三年(1554),孟河古城是被日本而来的倭寇一把火烧毁了(这充分说明孟河古城原来就有了),后来,明朝巡抚尚维持疏请于孟河重新筑的城堡,朝廷委派御史孙翊重建,历时3年,于明嘉靖37年(1558)筑成,并“设官建署,专司防守”,城堡始名后于孟河城,世称孟城。文/程协润 参考资料:1.《中国人名大辞典》,2.《风土记》,3.《唐会要》,4.羊士谔《记》。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