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来宾、各位张氏宗亲: 大家上午好! 书忍堂张氏宗谱在今天圆满告成。这是一部凝聚了全体张氏族人辛勤的付出和心血的结晶, 这是一部体现了全体族人光荣和骄傲的史书。我和大家一样高兴和自豪。并表示衷心的祝贺。六年前,我受续修理事会的委托,从事主编工作今天终于交卷了。看到崭新的家谱呈现在眼前,想到修谱的一件件往事,许多场景都历历在目。颇多感慨,颇多喜悦。借此机会,我从三个方面说一说续修这本谱的基本情况以及我自己的感受。 第一方面, 这本谱的基本概况: 书忍堂《张氏宗谱》首创于乾隆癸丑(1733),二修于道光丁亥(1827),三修于光绪甲午年(1894),四修于民国十四年(1925)。本届为五修宗谱,距上届续修已百年,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尊重老谱,对新修内容,遵照“应修尽修,补遗拾缺”的原则,面向全体,各支尽入。这次续修,赋予一定的时代特征, 文稿部分增加名人题词、本届谱事纪要、捐资乐助功德榜、领谱字号、捐资乐助族贤的全家福照片以及本族当代张氏优秀人物序等。体例沿袭“欧式”谱法, 古籍装帧, 樟木谱箱。全套12册, 约30万文字左右。 第二个方面, 向大家汇报一下修谱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自2018年起, 我和孙瑞和老师、陈科伟老师一起参与到张氏宗谱的编修工作中来, 在这天年的时间里,我们肩负着大家的重托,深知责任重大,深知力要全出,深知事要全为, 只有一个信念, 就是依据修谱凡例、依据当今修谱常规, 整合各方意见,将张氏宗谱修得规范、合理,将张氏修谱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我记得,刚开始的时候寻找老谱,本村杜官塘杯生家有大半本后面残缺的谱,有我太祖父、祖父父亲名字, 不认识(浩东立山)张桥支说总谱有厨塘令杜官塘村名后到我家来即日参加正在造词召开的会议,我带了村上的老谱去对接没对上,因为这有世系表我也不懂,正在开会的陶冶支文杰说到那个七拐八弯的那个村去看看,是不是他已去过,找他们资料 按他指引的线路到文全那,有文革时期放在羊圈里保留下来的几本老谱,当时一点看不懂.但在文字上有属干塘,鸭脚塘西张等村民,我顺腾摸瓜找村名再和立山联系后对上总祠谱,总祠会长、伟刚先生接待我们,同意加入总祠,正当总祠在速祠,我们参加了上梁仪式,然后按谱上找村支过程,再出现周家舍仲亚家4本,又在大三房志祥家得到8本,总算湊齐一至十卷一套完整老谱,对全族所有的世表, 每个分支、每个村, 每个人,都在我手里一一形成文稿, 进行编排。外出走访、办事,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 亲切而又随意,关系融洽, 心情舒畅, 感情深厚。因为我始终是牢记自己的职责, 坚持自己的本职工作, 为张氏服务,为修好家谱而努力。 如今的劳动付出得到了回报。大家看到的这本谱是一部大谱,我们的服务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当然,修谱和其他行业一样需要力求完美, 但回头一看,还会有许多错误。这一次的修谱编排,校对环节上做得不够,大意疏忽,也由于我自己的能力、水平有限,因此错误的地方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谅解。接下来我会继续完成勘误的工作。 各位张氏宗亲,今天借这个机会,我要真心真意的表达我的感谢。这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三个方面。与大家相处六年多来, 我与张英、孝伟等张氏宗亲,从相识到相知,建立了情谊,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在修谱的漫漫征程中,他们宛如暗夜星辰,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倾尽全力,默默耕耘。不慕名利,不畏艰辛,只为那血脉传承的脉络得以清晰梳理,家族记忆的长河得以绵延不绝。其心可鉴,其行可嘉,此般无私奉献,必将在家族的历史长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为后世子孙所敬仰铭记,成为激励家族不断奋进前行的不朽力量源泉。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常州市姓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武进家谱文化研究会会长黄文中先生、常州市姓氏研究会会长钱浩新先生、常州市名人研究会主席包立本先生、以及上官鹤锦先生,他们的真诚指导和帮助,使我收益匪浅(掌声送给他们!) 各位张氏宗亲,书忍堂张氏以珩公为代表的过去是辉煌的望族,以层出不穷的张氏精英为代表的现在是望族,以代有才人的未来继承者为代表的将来更是望族。 祈望书忍堂张氏树大根深、枝繁叶茂、万世昌盛。 祝各位领导、嘉宾、张氏宗亲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文/张汉新
2024年11月23日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