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农家少年心底深埋
1938年12月10日,在戚墅堰区潞城镇邓家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里,张全兴出生了,他是这户人家的第六个孩子。因生活所迫,父亲曾将其“送人找口饭吃”,母亲不忍割舍“心头肉”,发誓全家人死活也要在一起,并请人取名“全兴”。
张全兴的两位姐姐13岁就到纱厂当童工,三位兄长也很小就赴上海当学徒工。而他,自小读书优秀,兄姐都认为当举全家之力培养。1957年,他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怀着一颗报国报恩之心,穿着老母亲缝制的土布衣服和鞋子,成为当年邓家村100多户人家祖祖辈辈唯一的大学本科生。他遥想当年不胜感慨,数次提及“尤其大姐,总是对父母说大家紧一紧,要让小弟读书。”手足情深溢于言表。
经历了日本人的入侵,目睹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雄壮,摆脱贫穷的张全兴有着无穷无尽的学习动力。1958年8月13日,毛主席到天津视察,最先来到南开大学化学系创办的化工厂,当时他是离子交换树脂生产车间主任,主席与他和另一位同学亲切握手,并问“你们是工人还是学生?”当听到他俩回答既是工人又是学生时,毛主席高兴得连连点头——好,好!也正是在那一晚,张全兴写了入党申请书,同年12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夏,为照顾体弱多病的父母,张全兴夫妇从南开大学调回老家常州,在江苏石油化工学院任教8年,曾任该校设计研究所所长。
在那时,张全兴看到迅猛发展的江苏乡镇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决定把过去研制的高分子材料用到环境保护上。他开创的树脂吸附技术先后为常州创造了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帮助二化厂治理酚污染,取得明显成效。后来,亚邦化工集团、江东化工厂、常州农药厂、有机化工厂、金坛激素研究所等近十家企业都“享用”过树脂吸附技术带来的显著效益,一批毒性很大的污水经过处理,实现了达标排放和污染物的分离回收利用。
那份对家乡的眷恋,在新的时代又呈现着新的标识。今年5月18日,张全兴代表南京大学与江苏华达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意味着他所努力扶植和负责组织实施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聚乳酸绿色合成工艺研究和应用将落户常州。这个项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希望通过厂校紧密合作和共同努力,真正能在常州开花结果,预计将来全国能有200-300万吨的年需求量,江苏的年需求量估计在20万吨以上,常州有可能走在前列。”张全兴的话语朴实坦诚。
父母的关爱、兄姐的呵护、党的培养、对家乡的留恋……铸就了一个农家少年的成长史。也许,外人更多看到的是他那一项项令人折服的荣耀,而身为主角,张全兴的心底感受更多的是爱的暖流,思考更深的是——我还能再为人民、为国家多做些什么。
做学术,痴心一片为环保
“记得小时候,我常在河里捕鱼捉虾、嬉戏玩耍,渴了就掬一捧河水喝,那种好日子不知何时才能复返。”张全兴的感叹里有着强烈的绿色情节。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