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于扬州举办的第16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王建海创作的象牙浅刻作品《长江万里图》荣获金奖。王建海似乎并不为金奖所动,他说得最多的是75岁的恩师杨雪芳先生特地从上海赶来看望他们这批学生。 我国象牙雕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商代的牙雕已呈现出精美华丽的画面,至明清,象牙雕刻吸收了竹、木、犀、石、砖的雕刻特色,技艺日臻成熟。常州地区象牙雕刻传承始自明末“皮雕法”大家张希黄。清代繁盛,曾被招作宫廷“牙作”,是“江南派”的代表,名满天下。晚清民国及解放初期,相继出现了周之礼、张楫如、吴昆、薛佛影、闵雅兴、杨雪芳等名家,大都曾扬名上海,归于海派。20世纪70年代初,杨雪芳被聘请来牛塘创办牛塘工艺雕刻厂,授徒数十名,培养了一批新一代象牙浅刻大家,被誉为“延陵派”。2014年,常州象牙浅刻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1973年,17岁的王建海通过考试,考进了牛塘工艺雕刻厂,师从杨雪芳,开始接触雕刻。王建海至今清晰地记得自己当时的兴奋,一个从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孩子一下子看到了那么多的画册画稿,那么多的工艺品,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眼花缭乱,他又像块贪心的海绵,拼命地吸着艺术的养分。每天早早来到车间,在有机玻璃上,头也不抬地练,从红木到牛角、象牙,王建海的基本功越夯越实,进步越来越快。 杨雪芳是个一丝不苟要求极高的好老师,也是个工作狂,经常工作到深夜,师傅不歇,是徒弟的福气,王建海眼也不眨地盯着看,生怕漏掉了什么。天赋加上努力,王建海在象牙浅刻领域里脱颖而出,很快就在厂里挑起了大梁,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师兄。也正是因为他技艺高超工作认真为人诚恳,从技术员到车间领导到副厂长,王建海每一步都走得很稳,1996年,工厂转制,他创立了自己的红木家具厂。但从青年到中年到渐入老年,王建海始终热爱着那心中的刻刀。他说,人生最精彩的40年是和刀一起过的,已经分不开了。话说得轻松,40年的岁月毕竟是苦多甜少,上万个日日夜夜的艰辛和寂寞是常人难以忍受的。 这些年,王建海不管是经营红木家具厂,还是搞收藏,都做得风声水起。他的象牙浅刻作品古朴典雅、清奇灵秀,尤其是临摹宋元古代名画,雪景山水,无不透现出那用刀再创作后的独特韵味,赢得了专家行家的称赞。但憨厚的王建海依旧保持着农家子弟质朴的情怀,不在乎不计较名利。他说,我愿做个“工匠”,“工”要巧夺天工,“匠”是匠心独运。其实冲着他的名气,他也可以稍微动动刀将现成的东西“改”成自己的作品,但他从不这样做,那个“利”字是对艺术的亵渎,是对人格的玷污。每次去参加展览参加比赛,他不关心奖项,他觉得,来参展的都是精品,可以看到好东西,学到好东西,应该收获的是心得。 2015年10月在扬州举办的第16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王建海的象牙浅刻精品《长江万里图》荣获金奖。特地从上海赶来的杨雪芳老师说,大徒弟得金奖是意料之中的事。他很欣慰,离开常州这么多年,象牙浅刻能在常州传承下来,并且成了国家级非遗,不容易啊。杨老师请随行的上海《新民晚报》记者为他和徒弟们摄影留念并力邀记者采访采访他的这些头发都白了的学生。他还对王建海说:我还要给你当后勤部长,回上海我请海上名家为你题写斋名。年届60的王建海对恩师毕恭毕敬,他说,少年时就碰上这样的老师是他的造化,知遇之恩他永生难忘。 王建海的这幅牙刻精品构思于3年前。自从在朋友处见到宋代画家赵黻的长卷《长江万里图》,他就十分欣赏,决定用刻刀进行再创作, 将书画的生命力完美呈现于象牙之上。面对原稿思考了数月方始下刀。创作中他紧紧抓住作品的形、神、气、水韵,以刀意化笔意用刀痕化墨韵。把古画的韵味表达出来,最后的填色至关重要,王建海格外认真对待,力求掌握好水墨水份和色彩的协调感。历经1年多时间,6块象牙板拼接成纵11公分长120公分的画面——烟云笼罩,峰峦耸峭,林间小道,樵夫行旅,乘风破浪的小舟,穿云破雾的飞鸟……万里江山一气呵成,气势恢宏,带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2015年,王建海创作的象牙浅刻《溪山渔隐图》在第五届(无锡)国际博览交易会暨江苏省工艺美术博览会上也获得了金奖。《溪山渔隐图》是明人唐寅的杰作。王建海在创作前已将山石树水的刀法运用烂熟于胸,同时又充分考虑了象牙的纹路。这幅看似传统的国画山水,却渗透着西方美术的审美特征,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既关照传统,又符合现代审美意识,强烈对比之下,山峰挺拔雄壮,水与树虚实相生,刀锋时快时徐,或凝重或淡雅,或苍涩或滋润,给人以无限想像的空间。 王建海告诉笔者,随着作品的一次次完成,他的心也被一次次净化,能使古画在象牙这个载体上得以再生,他欣悦无比。 常武地区的象牙浅刻历经40余年的发展,已走在了全国前列。王建海强调对于牙刻的传承,单单吸收前人的成就是不够的,要回过头来“挑剔”传统刀法,传统刀法对“细枝末节”给予了充分交待,但缺乏张力,不够大气,特别是对情感的表达很难做到酣畅淋漓。王建海说:只有将现代元素融入牙刻创作之中,并融入对社会、人生、历史、现实的理解与思考,才能创作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精品。 (责任编辑: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