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龙城名人 > 收藏名家 >

马家国:半世纪收藏,记录着家国变迁

时间:2019-12-30 12:21来源:常州晚报 作者:汪磊 朱臻
马家国9岁才上学,初中毕业时已经18岁,他的收藏生涯,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当时,养父的一个表兄弟考到了南京医科大学,跟马家国之间的书信往来十分频繁。

马家国在整理自己的“火花” 

马家国1988年在打索巷举办的粮票展 

 

     人物档案

     马家国,1949年9月27日出生于武进县塘桥,6岁随着养父养母移居常州打索巷。中学毕业后,到武进坊前村插队。1973年回城后,被分配到常州运输公司,担任修理工、车间统计、油库保管员,2005年提前退休。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业余喜欢收藏邮票、粮票、“火花”,1988年时还在打索巷举办个人粮票展览。

     在今年花园西村社区和谭墅村委举办的“我与新中国同庆生”活动中,马家国火了一把,他带去的百余套“火花”,让居民们一饱眼福。不过,“火花”仅仅是他收藏的一小部分。

     “邮票把我领进收藏的大门,全国各地的粮票是我这辈子收藏的主项,收集了数万枚1000余套,办过个人展览。还有一些小物件,比如,常州本地的布票、公交车月票、红梅公园历年门票……”马家国说,这些小物件虽然不是很值钱,却见证了国家和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烙上了浓浓的时代印记,“对我来说,都是宝贝。”

     一张家传的“遗嘱”,见证祖辈的故事

     马家国出生时并不姓马,这是他养父的姓。“4岁时,因为家里孩子多,我被送到湖塘聚湖马家巷,被养父马兆先领养,后来搬到城里的打索巷……”不愧是民间收藏达人,一句话还没说完,他就开始展示自己的“宝贝”,拿出一张泛黄发脆的纸张。

     这张纸是一份民国13年(1924年)的遗嘱,也是分家产的契券,立嘱的是马兆先的爷爷马亦芳。从遗嘱上可以看出,马亦芳生了5个儿子,65岁时感到身体每况愈下,所以才立遗嘱。家里主要的财产是30多亩田、水车等物。“自分之后各自努力向上,无贻祖德之羞……”读着祖辈的遗言,马家国感慨万千,“这句话其实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啊。”

     马家国说,养父是一院的勤杂工,养母是大成一厂的纺织工,他们都对自己不错,拿自己当宝,“家里只有我一个孩子,所以家庭条件在当时算是很好的了,别的不说,顿顿有荤腥,还能吃到刀鱼。因为在家里条件太优越,后来去乡下插队一度还很不适应。”

     到南京上学的远房亲戚,把他带进了收藏之门

     马家国9岁才上学,初中毕业时已经18岁,他的收藏生涯,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当时,养父的一个表兄弟考到了南京医科大学,跟马家国之间的书信往来十分频繁。

     “开始,我看到信封上的邮票很漂亮,就撕下来保存起来。他知道我在集邮,也会有意寄一些新邮票给我。一张8分的关汉卿邮票,1958年发行的,是我当时的宝贝。到我插队5年,我们一直在互通信件,交换一些邮票。”马家国说,集邮把自己带进了收藏的大门,他开始有意识地保留身边的一些老物件。

     说着,他又拿出了一张白纸,这张纸上贴了4张红梅公园的门票,从最老的只有入场券3个字,到后来刻上了文笔塔和红梅阁等风景画。有的是马家国自己买的票,也有从别人那里收集来的。

     回城后收集粮票、布票、肉票,见证计划经济时代

     1973年回城后,马家国被分配到运输公司当修理工、车间统计、油库保管员。改革开放初期,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全国各地的粮票,以及肉票、布票等其他票券。

     采访时,马家国一点也坐不住,每过一会儿,他就会向记者展示自己的藏品。他又拿出一个纪念信封,上面有“马家国各地粮票展览纪念”的字样。“收藏了近10年后,1988年11月5日,我在打索巷家里办了个人粮票展览。这个信封,就是当年展览时特制的。来参观的邻居、嘉宾,都能拿到一个。”马家国说。

     如今,离展览已经过去了31年,当年的展品他还完好地保存着。他放下信封打开一个橱柜,里面是一排黑色的纪念簿,纪念簿里就是全国各地的粮票,一个省份都没落下。

     “当时,我交了很多全国各地的藏友,互相之间赠送、交换,跑了很多地方,收集到很多精品。” 马家国说,在昆山一个藏友那里,自己就收到一张1966年武进县粮食局发的定量粮票。他从台刻下拿出粮票,记者看到,上面有“定量”“漕桥”的字样。“我坐着车子赶到昆山去看他的收藏,发现了这张,用了很多宝贝才交换到手的。”

     马家国表示,这张“漕桥粮票”现在基本绝版了,很多粮食系统的朋友也没找到,“杭州粮食系统的朋友,还送了我一些飞机、火车、轮船上的专用粮票,1962年的,现在也很少见。”

     在收集粮票之余,马家国也开始收集“火花”,和粮票等有所不同的是,“火花”大部分是购买制作好的收藏成品,小部分是大家互相交换,“收集的量也比粮票少很多,满打满算百来套,只有粮票的十分之一。”

     交到了波兰藏友、美国华侨,收获珍贵礼物

     说到自己的藏友,马家国脸上露出一丝得意,他拿出一沓信件。记者发现,这是英文信件,一共有五六封。原来,寄信人是马家国的一位波兰藏友。“是我通过一位收集啤酒瓶的朋友认识的,他懂英文的,我的寄信回信也都是他翻译的。”马家国说,每次寄出信,两个多月就会收到回信,速度还是很快的。

     这些信件基本都是写于1989年,开头的内容都是感谢上次对方寄来的物品,然后列出自己这次所寄的物品,言语之间都很恭敬礼貌。

     “我寄了很多我国的邮票、粮票、‘火花’给他,他每一次回信都说是意外之喜。”马家国指了指台刻中间,在“漕桥粮票”边上,记者看到一张绿色的小纸片,“在他寄给我的所有藏品里,就它我还不知道是个啥,30年来,我一直叫它‘外国粮票’。”

     记者发现,这张小纸片上的外文,都不是英文,只有左上角的“1989/1”,表明它是可能是这个月份的一种商品券,中间的“1”可能代表面额。虽然不知它“身份”以及珍藏价值,但“外国粮票”在马家国心目中的地位依然很高,足以和“漕桥粮票”相媲美。

     除了“波兰藏友”,马家国还结识了一位美国华侨,两人之间也交换了很多“火花”。

     记者求助“朋友圈”,揭开“外国粮票”身世之谜

     “不知道有没有常州晚报读者知道它的来历,你们可不可以帮我问下?”采访结束后,马家国请记者帮着打听一下“外国粮票”的来历。记者随即拍下它正反两面的照片,发了一条朋友圈。

     出乎记者意料,在当天晚上,“外国粮票”的身世之谜就被揭开了。首先,很多朋友断定,这是捷克语。很快,一位热心朋友在网上查抄到一篇文章,不仅完美解释了“外国粮票”的由来,更关键的是,这篇文章里也配有“外国粮票”的照片。唯一不同的,就是图片中的面额是10。

     原来,在那个年代的一些东欧、中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可口可乐等“俏货”都必须从叫作“Tuzex”的国营商店购买,购买时需要票证之类的东西。而马家国手中的“外国粮票”,就是“Tuzex”的票证,面额1克朗,类似于我国曾经发行的外汇券。文/汪磊 朱臻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