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常州打造常州人文第一的门户网站!
   
推荐内容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常州文史 > 近贤篇 >

“文化父辈”们的远逝

时间:2013-06-29 10:17来源:未知 作者:DY
他们接连仙逝,“真书生”越来越少,他们是否是最后一代“书生”?

 

李文瑞(左三)

钱璱之 

陈肃(左二)

       一    28年前,我毕业分配到常州教育学院任教。学校坐落双桂坊,校园简陋,但上世纪80年代校园,师生孜孜于学,叫人懈怠不得。时任副院长的钱璱之先生,每每见我,总是询问:“小陆,最近看了什么书?”现在想来,他一是督促我专意学业,二是了解青年同行的学术意趣。如今,先生声音犹在,人已隔处他界!

  那时,先生已近六旬,头发虽有花白,但精神清爽,书生风度,儒雅而从容。他住北郊中学教工宿舍,上下班得穿过半座城,但他总是步行来去,风雨无阻,行走于熙来攘往的人潮车流,心宁气静。他从容的步态自有一种生命的练达,一种优雅的人生气度,那方境界,源于绵长不绝的古典传统。他喜爱教书。他教了一辈子书。在别人,教书不过是一种职业事务、谋生之途;在他,更是一种志业,乐趣所在,心无旁骛。

  教书、治学,构成他的生命常态。书生本色,传道授业,两袖清风,自得其乐。时序遽入上世纪90年代,旋即撞进新世纪,世潮汹涌,物欲喧嚣,先生坦然处之,在讲台与书桌间淡定来回,最终独守书门,青灯黄卷,苦心孤诣。他迁居唐家湾,隐于闹市,据白云古渡,临前后北岸,靠黄仲则“两当轩”,仿佛立意用生命的最后光阴,守护毗陵旧学的祖地光华与历史血脉。

  先生寿终正寝。之前5天,李文瑞先生撒手而去。记忆中,我与李先生素无谋面,但他的《偷闲集》,我认真读过,他的文字精确而老到,表述精要而深切,识见精当而锐利,其杂文创作堪称一流。再之前,不到一年的去年夏日,陈肃先生在饱受病痛摧折后,闭目归去。我将陈先生的散文作品,视为当代常州散文创作的高标。他们身影远逝,或许,真是一代常州文化人的悄然辞行。

  

  二    钱璱之一生教书、治学,是真学者。李文瑞身为官员,熟人多称他有文人脾性。作家陈肃,品性正直而耿介。他们身份有别,个性各异,却有共同的——“书生本色”。

  所谓“书生”,古典称谓指认“读书人”一类,称呼之间总存一份敬意与敬重。但现世的俗称多含揶揄与讥讽,意指迂阔、迂腐一流。称谓的历史流变,隐含着深幽而切实的价值判断倾向。在一个普遍崇尚机变与享乐的物欲主义时代,俗世所谓“书生”,常常指称那些不合时宜、多少具有古典情怀与操守的人群,他们是一种边缘性的存在,世人往往视之为“落伍者”、“守旧者”,视之为隔代幽灵,在时代热潮的边沿外徘徊,或者默默蹲守。

  但我相信:“真书生”接续着绵长的文化流脉与文化品格,他们身上积淀着最坚实、也是最宝贵的文化元素。文化既为人的创造,文化精神也渗透进人的心灵世界,构成独特的文化人格;而民族或地域的文化人格,往往凝注在其“书生”身上——“书生”即此成为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精神品格的突出表征。书生个性,或为孤卓,书生行事,时有不群,“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但“书生本色”,是将文化传统牵入当代生活,使时潮流俗不至于过度喧嚣与泛滥,且使俗世生活始终保有某种优雅的向度与蕴涵。

  书生,自有书生的价值!

  他们是我的父辈。我是说——他们是我的“文化父辈”。

  他们接连仙逝,“真书生”越来越少,他们是否是最后一代“书生”?

  不免联想起那段著名的关于民族与伟人的论述。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一座城市,或称一座文化名城,没有了文化名人,是没有厚度的,更是寂寞的;有了名人而不知其价值、不懂尊重,那更是可悲的、无望的。 

(责任编辑:DY)

------分隔线----------------------------
 
关于我们 全站搜索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注册信息

总部客服QQ:2622593690    值班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 9:00~晚上 17:00
联系地址:常州市中吴大道1318号富邦广场一楼3008室    电子邮箱:wwwbujiao@163.com
座机电话:0519—88153365    手    机:15151989925  ( 苏ICP备11030947号